在通州通往北京的必经大道上,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石拱桥,因为东距通州城有八里之遥,所以俗称八里桥。160多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大决战。1860年8月下旬,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大沽后,亲王僧格林沁统率军队从天津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与英法联军在此进行决战。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耶律阿保机。明末清初,在那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出于打击明军的信心也好出于自身长久胜利的骄傲也罢,妄图效仿女真金国鲸吞契丹辽国的丰功伟业的皇太极等人都曾喊出过类似的口号。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聊1860年那场激动人心的八里桥之战。这场战役不仅是清朝与英法联军之间的较量,更是冷兵器与火炮之间的生死对决,背后还有着复杂的国际关系和历史背景。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段历史的面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键时刻。
1860年的一天清晨,来自八里桥的炮声惊醒了居住在北京城内的居民。硝烟伴随着炮火,“嘭”的一声,在清军主帅僧格林沁的头脑中炸开。僧格林沁强忍着头脑的晕眩,看着自己面前的蒙古骑兵冒着鲜红的炮火,疯了似的奔向前面的英法联军。然而,一声炮响过后,仿佛被吃了一记重锤一般。
这场满清最强的骑兵和英法联军之间的战斗,是否真如传说中的那样,上万骑兵只换掉了几个英法联军的士兵?英法联军的兵力加起来,大概只有5000人,火炮数量为27门,这是当时欧洲陆军的普遍配置,一个千人队配备四五门火炮。
在法国巴黎的拿破仑荣军院,有一个名为“士兵教堂”的地方,这里唯一的装饰就是那些被掠夺而来的军旗。令人惊讶的是,其中一些军旗竟然来自中国。这些军旗中的一些,记录着清朝历史上最令人耻辱的一场战斗。清朝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三万大军,最终损失了两万人,但杀敌寥寥无几,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英国先后共派出各式船舰一百零八艘,载炮共七百二十四门,海陆军的总兵力约两万人,参战船只中还可见到该国首艘锻铁外壳蒸汽战船复仇女神号,该船只有六门火炮,虽不宜主动攻击,但因其吃水深仅1.8米,且无须倚仗风力或人力,故可凭借装甲在内河高速持续航行,有效遂行侦查或运兵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