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道路及门址名称至今仍沿用“黉”,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齐国故城考古项目负责人董文斌看来,这很可能是关于此地的记忆保留下来的结果,“我们‘解剖’发现这条路真正是古道路,宋代时就有,宋代之后这附近又没有学校,也许老百姓从很早就知道这个地方,口口相传延续到现在。”
曾经有个地方是东方思想文化的交汇处,也是百家争鸣的集合点,更是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与民族精神形成的重要场所,被誉为“东方的雅典学院”。此地就是风采卓然、容纳百川的稷下学宫。下面就请各位看官跟着小编的脚步,翻看它那辉煌的那一页。
韦辛夷画作《稷下学宫》◇这里的学生要遵守严格的“弟子职”,饮食起居、衣着服饰、课堂纪律、课后温习、品德修养等都有具体规定◇“不任职而论国事”“无官守,无言责”,诸子不参政,却问政,稷下先生多达千余人,而稷下学士有“数百千人”在梁启超眼里,这里“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炸
稷下学宫位置确定后,有学者认为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的高等学府,但也有学者不认同这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的早期大学是壁雍太学体系,稷下学宫主要功能是战国田齐时期的政治智囊、咨询机构,教育只是它的衍生、附属功能。
4月17日,由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历时15年创意论证,3年多筹备、拍摄和制作,六易其稿,精心打磨的《战国大学堂之稷下学宫》登陆CCTV9纪录频道,稷下学宫最辉煌的150年故事娓娓道来,孟子、荀子、邹衍、韩非、李斯、叔孙通等历史人物一个个鲜活起来。
几年前,曾有机会去到山东淄博淄川区的一所学校讲课。第一晚安置下来,第二天一早,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去找寻心中的圣殿——稷下学宫。从淄川坐公交到淄博长途车站,再坐一辆很是破旧的公交,颠颠簸簸地到了临淄区,就是那个战国时的齐国都城——临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