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臣死后能获得配享太庙是当臣子的至高荣誉,也是古代皇帝能给予臣子死后的最高哀荣,但是很多人不明白不就是一个配享太庙怎么就成了死后最高哀荣,还有太庙是个什么地方,下面就来科普一下古代的配享太庙待遇。
太庙最早起源于夏朝,其实就是皇家祠堂用来供奉皇室祖先牌位的地方。一个人死后要是牌位能放进祠堂里,和皇帝的祖先们一起被供奉,就叫“配享太庙”。因此进太庙的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才行。不过古代大臣也是有机会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朝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太庙(现劳动人民文化宫)始建于1420年,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其建筑遵循周代“左祖右社”的规制,与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左右相对。
作为古都北京,名胜古迹众多,但有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却很容易被忽略,除了它自身十分低调,也因其名字很不像是个景点,但它却拥有比故宫金鸾殿还壮观奢华的大殿,不仅尺寸上堪称“天下第一殿”,还有全国最高、最大、最珍贵的金丝楠木柱群,一根估价就几十个亿,连紫禁城里都没有,而这样独一无二的地方门票却只需2元,这就是天安门隔壁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不过在1420年-1924年的五百多年中,它的名字叫“太庙”。
热播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王大娘子常常把“我父亲配享太庙”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在网络上火速出圈,用于形容某个人具有卓越的能力和贡献,是最高级别的赞赏和认可。网友们将其灵活运用,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幽默感,让“配享太庙”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中的热门词汇。
北京中轴线申遗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中,其中天坛和太庙是最重要的古代建筑之一,同时又是传统核心文化凝聚地之一。天坛是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天坛的存在,是自然神崇拜的体现,天帝是“众神之神”,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松,从木从公;柏,从木从白(伯)。松柏被古人视为树中公伯,树之长者、尊者。松柏地位之所以显赫,一方面是因为松柏耐干旱瘠薄,枝干挺拔,巍巍然,俨俨然,伟岸如大丈夫,且枝叶四季常青,经冬不凋;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其长寿,历千年风雪依然能傲然生长。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南北,全长7.8公里,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中“建筑群”类型,共包含15处遗产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