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米对广东人有着重大的意义,从福建迁徙来的潮汕人保留了中原文化中对祭品的要求,在广东地区,面粉等小麦相对于大米,犹为珍贵,因此,以米制品取而代之的各类粿类食品替代了对面食的需求,因为粿类的品种繁多,今天且不在本文涉及,单对粿类之外的大米食材的粗略介绍,因为潮汕和广府在处理大米
潮汕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和揭阳市和丰顺县),位于粤东沿海、广东与福建交界处,以潮州话为母语,该地区历史上为揭阳戍(秦)、揭阳县(汉、三国)、义安郡(晋、南北朝)、潮州郡(隋、唐、宋)、潮州路(元)、潮州府(明、清)治所地。
粤语(白话)最简单,词汇量最少,几个月就能听懂能说。客家话,词汇稍微多点,接近粤语,说客家话的人说普通话最容易。口音也不重。潮汕话,最复杂,八个音,词汇量巨大,跟日语韩语很多词汇相通。很多字会说都不会写了。写出来最接近文言文。
由于潮汕平原地少人多,生存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且为群山阻隔、陆路交通不变,而东南濒临大海,近海有不少岛屿,地理环境迫使潮汕居民很早就“逐海洋之利”,发展海上贸易,民间曾经盛传“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的说法,长期面对惊涛骇浪,培养了潮汕人坚强意志、勇于开拓的冒险精神以
引言广东,作为中国南部的经济和文化重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客家人、潮汕人和广府人三大民系各具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景观。他们不仅在语言、饮食、习俗上有所区别,更在职业选择上展现出不同的倾向性。
广东省自古就是一个移民省份古为南蛮之地,如今却是繁华之域千百年来,河南、陕西、山西等中原移民几经转折,几经融合,南渡入粤形成了岭南三大民系广府民系广府民系,即广府人,在广东境内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分布于广东、香港、澳门,母语为粤语的汉族族群。
南方各省民族、民系复杂,而语言方面差异最大的是广东,如广府人与潮汕人完全不能用语言交流。广东的语言主要分为三类:粤语、客家话和潮汕话,分别为广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这3种语言在历史上进入广东的时间和形成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
广府人不像客家人与潮汕人那样喜欢强调民系之分,对外自称为“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一般都以“广东人”自居,而不会自称为“广府人”!全中国最喜强调民系之分的是客家人与潮汕人,而广府人与湖南人只有地域概念,而没有民系概念。
“今日头条”作者@城事风尚 曾在《江北与江苏,从上海语境中的“江北人”说开去》一文中指出:“经济是一切的地基,方言的强势与否是建立在它的基础上。而一个地区是否发达,由地理位置决定,而非所谓族群以及你说什么话,方言/语言不过是强势起来的经济体的副产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