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在计划的60天内建成第五座科学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的建设者们在南极极昼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每天加班加点工作十几个小时。在此次新站104名建设者中,最年轻的一位是一名00后,他叫谢帅帅。别看他年龄小,却已经有多年干工程的经验。 现在,他最常说的就是“我在罗斯海里拧螺丝”。
#40年向南极# 4月15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回到上海母港。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武汉大学耿通回忆,船上大厨做的卤菜特别拿手,螺蛳粉也吃得比较嗨,每次聚餐也以火锅形式热闹,并表示同学褚馨德做的小龙虾也很好吃。
极目新闻通讯员 黄佳文 谢宁摄影 王亮1月27日,长江讲坛邀请到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专业博士李航,讲述他在南极难忘的700天。现场座无虚席,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聆听,线上线下近3万名听众参与了讲座。李航首先详细介绍了南极洲,它是巨大的天然“冷库”,是世界上淡水的重要储藏地。
本报记者 吴丽蓉阅读提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中铁累计派出379名建设者,先后20次编入中国南极考察队,主要参与了长城站、中山站、秦岭站的建设和维护。4月10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停靠山东青岛,标志着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
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长城站越冬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已于近日回国,作为队员之一的永宁县气象局副局长牛斌,驻守长城站一年之久。 漆黑的极夜、刺骨的寒风,险象环生的冰山、可爱的海豹与企鹅,偶遇去南极旅游的宁夏人……1月11日,通过牛斌的讲述,我们得以窥见真实的南极科考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文化时间工作室】2023年11月1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踏上征程。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开始,40年来,一位位极地科考工作者用坚实的探索步伐,驱散了冰雪之巅的未知;一个个科考故事,见证了“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生动实践。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曾杨希 黄云灵秦岭站 图片来自新华社世界尽头南极,又添了一个新地标。2月7日,位于西南极罗斯海恩克斯堡岛的中国秦岭站开站。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第三个南极常年考察站,也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