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最早是由儒家提出来的,原本出自周代的《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这些败家玩意传着传着把《乐》给传丢了,于是到了汉代就成了五经了。唐代科举考试选定教材,把《春秋》分为“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把《礼》分为“三礼”:《周礼》《仪礼
所谓“十三经”,是指儒家学派尊奉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的编成,经历了一个从六经到五经、七经、九经、十二经、十三经的长期的不断丰满的过程。
注:十三经的著作介绍在本篇“第三标题(《十三经》著作介绍)”下,点击著作名可直接进入在线阅读,全部内容已翻译。一、《十三经》简介和地位儒家《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经”是经典,是作为思想、道德、行为等标准的著作。“经”作为书名,经考,最早见于《国语·吴语》的“挟经秉桴”,讲的是吴王夫差将和晋国决战前的情况。韦昭注:“经,兵书也。”《墨子》一书中有《经》上下篇,也有《经说》上下篇。可见,经最初并非儒家经典的特称。
资料整理:天下达观 资料整理来源于:网络历史价值 《十三经注疏》:华夏文明的核心典籍在现代社会中,华夏文明是绵延数千年的一大文明体系,拥有难以数计的古代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十三经”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资料库,是其中的核心部分。
今天上午,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换届会议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及线上同时举行。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秘书长贾德永宣读国际儒学联合会刘延东会长寄语,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徐青森以及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晓筠发表了致辞,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王学典汇报工作,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当选中心新任理事长并致辞。
在先秦时期,圣或圣人,是一个名同而实异的共通概念,孔子在讲,墨子也在讲,老子、庄子也在讲。站在各自的场地,此圣非彼圣,彼圣非此圣,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没有定论。对于儒家而言,圣,是儒者修行的最高境界,统合诸多道德,如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节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