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一则标题为“大妈摆摊卖水果被罚16万,监管局回应不交就罚145万”的文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引发众多网民关注和议论。经调查,这篇文章是一家公司AI炮制出来的,它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一个产业链?
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多名人工智能与互联网业内人士认为,Midjourney V5版本代表了目前生成式AI的前沿水平,其生成的图像在某些领域已经得到商用,通过继续学习和技术迭代,预计其能力可以进一步增强。
近来,一批以“某高校机构研究发现:某种食物可以清除多少比例的疾病,是真的吗?”为题的文章在互联网平台涌现。这批文章结构高度雷同,几乎都是从患者的视角切入,讲述他们求医问药的故事。对于标题里提到所谓“食疗”的疗效,文章似乎都保持着一定的“理性”。
过去几个月,ChatGPT为人工智能技术按下加速键。这个聊天程序证明了超大参数模型和通用型人工智能的可行性,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纷纷推出自主研发的相关平台,国内也已有十数家企业在该领域有所布局。它们被统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4月1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首份生成式AI产业管理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商的准入,到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以及用户实名和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要求。
随着年初ChatGPT上线火爆出圈,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关注达到空前的高度。新技术浪潮给社会各界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讨论:第四次技术革命是否会真正颠覆日常生活,人类是否有一天将被AI取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带来的风险要如何应对?
四川网警公布10起AI造谣典型案例。经查,违法行为人杨某某为获取流量牟利,搜集网络上的相关信息后,利用AI软件生成了“云南山体滑坡灾害 已致8人遇难”的虚假新闻信息,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