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收到腾讯方面的短信信网6月24日讯“才7岁的孩子,一个月内玩游戏买钻就花了3万多元。”6月23日,青岛市民陈先生告诉信网(0532-80889431),孩子偷偷背下了微信支付密码,拿着家长手机玩微信手游,共有80条交易记录,最多的一次950元,最少的一次5.
据上海法治报消息,孩子在网络平台上跳过未成年人注册门槛购买账号,沉迷在网络游戏的世界里,背着家长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元往账号里充值。待家长察觉,向手机平台或游戏公司申请退款时,却遭遇各种麻烦。这样的现象,在疫情背景下以网课代替线下教学的特殊时期更为普遍。
信网3月3日讯 此前,未成年玩游戏产生过度消费、透支父母信用卡充值的新闻屡见不鲜。自2019年10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多方面防止未成年沉迷网游,该现象得到显著改善。
据武汉晚报报道,市民高先生反映,2021年1月,手机被8岁外孙小陈拿去玩,查询消费记录得知,外孙已在游戏里充值了4000多元,这是小陈在玩一款叫做“超级精灵手表”的游戏时,用于充值购买游戏内“钻石”的费用,收款商户是深圳一家科技公司。
站长之家(chinaz.com)8月7日消息,据钱江晚报消息,某出租车司机黄某其子在11天内,总共花了大约1.5万元人民币。原因竟是儿子在玩一款手机游戏,然后利用绑定的支付宝账户购买游戏币,不知不觉中就花掉了一大笔钱。
手游渠道,即拥有一定量级的手游和APP用户、并能进行手游和APP流量分发的第三方(另外两方是游戏厂商和玩家)公司。所有可以获取手游用户的平台都可以称为渠道,比如手机阅读软件就是一个对网络小说IP改编的手游而言,用户获取相对精准的渠道。
近年来,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并盲目消费的事件时有发生。12岁女孩点播西瓜视频,消费上万元。民警介绍,回顾此次事件,不难发现造成未成年人消费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未成年人不具备成年人合理分析及主动消费的潜在意识,很多未成年人还区别不来何为正当、必要的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