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它能向别国展示我国的文化,是国家的象征;对内,它是人们日常交流的载体,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说起普通话,当年在选举普通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传闻说:“最后票选的结果里,粤语和四川话是排名前列的佼佼者,尤其是粤语,更是只差一票就超越普通话成了官方语言”。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中国地大物博,有着各种各样的方言,但是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了方便沟通,普通话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在全国推广起来。普通话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基础教育,更多的是现实必要了。
若干年前我还在广东打工,有一次,一位当地朋友神神秘秘地告诉我,你知道吗?我们广东粤语,当年差点成为中国的国语。粤语?国语?怎么回事?朋友继续讲故事。话说在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的时候,国会议员们坐在一起商量,要确定中国的国语。由于粤籍议员比较多,支持粤语的呼声比较高。
1949年2月,主席在西柏坡和王稼祥长谈了一番,谈话的主题是中国将要解放,首都定在哪里?中国很大,城市很多,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做首都,都城的选择很有可能对国家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在1949年的春风中,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首都的选址。这是一个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重大决策。在众多竞争激烈的城市中,毛主席一句斩钉截铁的话语——“除了北平,其他城市都不行”——如同石破天惊,揭开了一场关于首都选址的深思熟虑与激烈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