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月19日讯 近日,7个月大的童童(化名)总是哭闹不安,反复发烧,最高温度达到39℃。童童父母赶紧进行退热处理,可物理降温、吃退烧药后,宝宝仍然反复高热不退,不放心的爸妈赶紧带孩子到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就医。
初中生“感冒”持续十多天,确诊为化脓性脑膜脑炎 小平是张家界一所中学的初二学生,前段时间一直发烧。起初父母以为只是普通感冒,结果发现持续了十多天,病情反而越来越严重。经过湖南省脑科医院(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一系列检查,医生确诊孩子患的是化脓性脑膜脑炎。
猪肉是许多人餐桌上的“常客”。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处理猪肉的过程中,也可能潜藏着一些危险。近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近日就接诊了这样一位患者:李师傅因突起高热、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还出现了意识障碍和听力下降而紧急住院治疗。
对于发烧症状,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近日,张家界一名14岁少年陆平(化名),在家持续发烧10余天,家人认为是小感冒并未在意,没有送往医院及时救治,结果确诊化脓性脑膜炎。陆平是一名初二学生,前段时间一直发烧。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月10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张霞)身体长时间发烧,可不能忽视!张家界14岁少年陆平(化名),持续发烧了10余天,家人本以为是小感冒没在意,结果确诊化脓性脑膜脑炎。 (陆平(化名)第一次腰穿和第二次腰穿对比。
近期,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三病区收治了一名感染脑膜炎奈瑟菌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说起脑膜炎奈瑟菌,大家可能有些陌生,但是如果说流脑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下面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肝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杜杰就来为大家进行科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该病以小于15岁的儿童青少年发病为主,占病例总数的60%以上;小于5岁儿童的发病率最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流脑比较容易发生传染,为乙类传染病。
新京报讯 据北京疾控官微消息,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流脑隐性感染率高,人群感染后仅约1% 出现典型临床症状。普通型流脑如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则预后良好 ;暴发型流脑病死率较高;婴幼儿及老年人预后较差。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
来源:央视网 7月1日,青海西宁市一名市民发布视频,称其正在湟中区第一中学读初二的孩子小严因罹患脑膜炎去世。据其展示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单,小严感染了脑膜炎奈瑟菌,另一张同样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开具的凝血检验报告单则显示,小严的相关指标均与正常值相差较大。
冬春季节,“流脑”高发,因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隐性感染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对低龄婴幼儿危害较大。怎样预防流脑?日前,武汉市疾控中心传染病与免疫规划专家为家长详细解读。◎什么是流脑?流脑也就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造成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近日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第一中学2名学生因流脑死亡的消息引发关注南京疾控7月6日发文提醒:流脑莫慌 疫苗来防什么是流脑流脑的全称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属于乙类传染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传染性强、隐性感染率高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我国曾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高发大国,随着流脑预防疫苗被纳入免疫规划,流脑发病率已大幅降低。今年2月,中国疾控中心发出提醒,冬春季节既是呼吸道传染疾病高发时期,也是流脑高发时期,流脑病死率超过10%。
不少市民在患上中耳炎后,因耳朵反复流脓,就喜欢用棉签掏耳。而74岁的李奶奶为了不让耳内的脓流出来,则干脆用棉签塞进耳道堵住“出口”,没想到引发昏迷,入院后被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据家人介绍,李奶奶今年74岁,5年前就诊断出右侧化脓性中耳炎,经治疗后好转。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诊断需加强警惕,避免漏诊、误诊撰文 | 杨洁 李巍近几年肺炎支原体肺炎在我国爆发,大家对肺炎支原体感染造成的大叶性肺炎、重症肺炎治疗逐渐得心应手,亦能够早期发现坏死性肺炎、胸腔积液、支气管扩张、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常见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