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直有个想法,对着天空拍照,然后画面放大后拍照,再放大再拍照,这样就可以看到无限远的宇宙了,直到长大了,明白了物体可以细分分为分子、原子、质子、原子核、电子,这才明白图片也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只能看到本质了,而不能无限度的放大。
胶片拍摄不能即拍即看,拍摄的照片质量有很大不确定性,体积、重量也较数码相机笨重,随着数码时代来临,数码相机的小巧、便携、及时性、可修正等等优势,胶片相机逐步被数码相机取代用胶片拍摄的人越来越少,难道这些相机真的没利用价值了吗?
视频版请点击这里刷手机无意中刷到一些胶片摄影的内容,忽然之间自己还有好多胶卷存货,冰箱里翻了翻,最上面是一个开封的乐凯新SHD100,保质期到2001年,就它了。只有自己冲才能知道这个胶卷放了20年究竟会是什么效果。
2014-11-27 05:14:38 作者:龚明·胶片更好?在于分辨率与味道 虽然如今好莱坞已经步入数码时代,不过很多大导演还在坚持使用胶片拍摄,而且IMAX胶卷摄影机的大规模应用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那么胶片有哪些地方强于数码呢?主要是三个方面:画质、成像质感和放映精细度。
61、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在2000万像素以上,像素就不再重要了。其实写这一条特别容易被打脸。万一哪天主流都是5000万像素的时候,2000万像素确实显得少了。不过这个忠告也有一定道理。1、你曾经用的35mm胶片其实也就相当于1000万像素多点。
本次参与对比的相机包括一台Toyo810MII大画幅相机,安装了施耐德110mm Super Symmar XL镜头,一台飞思XT相机+IQ4 150MP数字后背搭配罗敦司得23mm Digaron HR镜头,还有一款市面上比较常见的尼康D850+AF-S 14-24 2.8镜头
胶片电影画质好,还是数字电影的画质好,这可能是电影发烧友们争论不停的一个话题,其实即便到如今,感觉胶片电影逐渐淡出市场,但其实好莱坞依然有很多导演是坚持胶片摄影机来拍取电影画面的,但是数字摄影机的大量优势,令胶片的空间越来越小。
像素相当于十字绣的格子,越多越方便细致表达。但成像相当于人本身的塑造能力,色彩搭配平庸,近中远关系不明确,细节平淡无奇,表达得不好,格子再多也白搭。像素从来不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像素高能提供给你大尺寸的图片,但图片本身质量不一定高。还要要看各种感光元件。
本次实验中,飞思使用的是Rodenstock23mm HR Digaron Lens的镜头,在三组对比图中,第二组使用的大画幅相机为星座,搭配施耐德110mm Super-Symmar XL镜头,并在拍摄中使用了渐进滤镜,第三组照片使用的大画幅相机为Fuji Pro 160。
说起这个话题,先要来简单回顾一下数码胶片之争。当年数码相机出现的时候,摄影界并没有在意,认为那不过是个玩意儿,区区几十万像素,啥也干不了。但很多东西,一出现就不会停止脚步。紧接着,数码相机的像素很快上了百万,起码放大十几寸照片是没有问题了。
907X 50C + XH 减焦镜 0.8 + HC 100。2021 年,哈苏以 907X 周年纪念版套装,包含 CFV II 50C 数码后背、907X 机身、控制手柄、光学取景器和 XCD 3,5/30 镜头。
当我想写关于胶卷机的故事时,心里一直都有一个疑问:Film Cameras对于这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后来一想,这个命题似乎太大了,自己有些hold不住。于是转念一想,那为什么都过去十几年了,还有这么多人热衷于使用胶卷相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