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国最隆重、历史最悠久、参与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集中华民族传统礼俗与文化理念之大成。随着“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简称“春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对新春的期盼更浓了。正月初一是春节。
还有一个多月就过年啦!2025年的蛇年春节,意义尤为非凡——我们将迎来第一个世界非遗版春节。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将至,年味正浓,和以往不一样的是,2025年的春节被称为“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将至,年味正浓,和以往不一样的是,2025年的春节被称为“第一个人类非遗版春节”。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林泓魁和他的京剧脸谱作品王新宇和他的彩色饹馇饸王磊在进行剪纸创作对于王磊、林泓魁和王新宇来说,2025年的春节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意义:中国的春节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将给他们为之努力的事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机会——至少,这个春节,他们会更忙碌。
【来源:星辰在线】原标题:春节成功申遗,每位中华儿女都是传承人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最直观的体现。
今天是除夕,春晚作为除夕夜一道情意浓浓、暖意融融的文化盛宴,每年都备受期待,说到今年的春晚,这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届春晚,在此前的彩排中,导演组将节庆民俗、非遗技艺进行创造性转化,把各类非遗元素融入舞台,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那么,非遗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是1月29日,乙巳年农历初一。无论你身处何方,想必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年味,贴好新的春联,准备一桌好菜,逢人也定不会忘记道上一句“新春快乐”。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人民网成都1月28日电 (章华维)邀请各行各业的新时代奋斗者成为“春晚体验官”,近距离体验春晚台前幕后的故事,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推出的亮点项目,传统文化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便是其中一员。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2月4日,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纵览中国的44项非遗,春节是最具民族情怀的一项,更是诸多非遗的创作空间与传承依托。12月26日,“江苏文脉大讲堂”走进南京江宁。
我在两个地方见过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姜铁红。一次是在短视频平台,皮鞋西裤POLO衫,他和一群大学生排练蒙古族舞蹈《奔腾》,虽微有肚腩,但全场最吸睛,旋即火遍全网;另一次就是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在这2024“青年文化跨年夜”主题传播活动的现场。
“春节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只要踏入春节的门槛,就能读懂中国人。”作家冯骥才如是说道。2024年,“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命力如何,跟传播和传承密不可分。
央视网消息:非遗究竟是什么?非遗可能是洋溢着古韵新风的符号。总台2025年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以双巳合璧的形式,巧妙地将乙巳蛇年与如意相链接,蕴含好事成双之意。纹必有意,意必吉祥,让我们感受到汉字深厚的文化底蕴。非遗也可能是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智慧。
交汇点讯 1月22日是农历小年,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的“灵蛇迎春 巳巳如意——‘2025我们的节日’乙巳蛇年生肖贺岁展”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临展厅开展。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摄影师创作的百余件“蛇”主题贺岁非遗精品和摄影作品精彩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