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僰牌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考证,僰牌起源于商周时期,由僰族人创造,俗称字牌。僰牌共80张,由数字1至10分大小写而成,每个数字4张牌。数字书写结合了古代蝌蚪文和鸟虫鱼文。这是一种三个人玩的游戏,谁先拿到100分便获胜。
近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2023年下达贵州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预算指标4326万元,贵州已按照项目分配,实现100%转移支付率,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近年来,贵州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来源:贵州日报】王欣近年来,随着贵州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创意文旅产品开始成为游客了解贵州、感知贵州的一个渠道。文旅融合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以一种动态交融的方式扩大了各自的产业版图,实现了在文化创意中开拓旅游产业的新局面,在旅游发展中寻找文化产业的新出路。
近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珍酒酿造技艺”成功入选。珍酒酿造技艺是贵州珍酒在传承传统大曲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基础上,结合所处环境,围绕酿造全过程,不断建立健全工艺标准和管理规范,逐步形成的系统化、标准化、科学化和精准化酿造工艺。
在人类无尽的岁月长河中,流淌着一种无形的宝藏,它静默而深沉,却又璀璨夺目,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这就是非遗。去年8月,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录制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
简介:特殊的育茶环境和制作考究的制茶工艺,让都匀毛尖茶成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22年11月,包含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在内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入选人类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张子全在炒茶。
来源:【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随着贵州非遗的魅力走出大山,越来越多的世人了解到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贵州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传承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强化了民族认同感,凝聚了民族力量,激发了民族文化自信。
近期,贵州省公示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185项(299处),三穗县推荐申报的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的三穗血浆鸭制作技艺、三穗苗绣、侗族织锦技艺项目入选名录公示名单。让我们跟随镜头去看看三穗血酱鸭制作技艺。
侗族织锦,当地又称“家机布”,属三穗北部侗族地区织锦技艺的典型代表。在近期贵州省公示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中,三穗侗族织锦技艺榜上有名。侗族织锦技艺,曾是侗族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之一,三穗侗族织锦现仅存于款场乡龙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