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个人,为了儿子而打拼。他离开家乡,一直在外地辛苦地上班,努力地赚钱。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过得幸福。可结果怎样呢?缺乏父亲的管教,孩子在青春期里变得叛逆。早恋、打架,甚至夜不归宿。最后,孩子被很多中学拒之门外,好不容易熬到了初中毕业。孩子就选择不读书了。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通过接触大量案例,经过多年的侦查实践发现:人在成年后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中的一个表现、一种折射,与幼时的家庭养育方式密切相关,“眼里有什么心里就有什么”。
13岁意味着什么?从教育心理学上来看:孩子跨过13岁的门槛,标志着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身心快速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迎来了,可塑性极强的人生阶段,需要家长正确去引导。作为家长,如何给孩子带来助力呢?
针对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提案答复的函》表示,将从加强体育教师配备、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及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等方面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