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一袭翠绿盛景,邹庄村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网红打卡地:村口满架的绿,映照出葡萄、猕猴桃的富民产业新希望;江山论广场的红,回响着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就是江山”的谆谆教导;村部前红心广场上,552张乡亲们的笑脸写满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县九
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前,这里曾有两个张庄村:一个是滔河乡张庄村,因为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和中线工程丹江大坝加高两次建设,先后6次移民搬迁中,最后一次为中线工程移民,全村1180人于2011年8月25日迁入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成立新建制张庄村;
河南淅川老城镇是淅川县老县城所在地,上世纪50年代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建设,许多人外迁到青海、湖北等地,后又返迁回来,全镇两次以上的搬迁农户占比达90%,很多人被搬穷了、搬怕了,他们对中线工程再移民的未知生活产生了恐惧和不安。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周年,库区移民的生活咋样了?冬日,记者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崔湾村,正是农闲时,村庄很是安静。一处两层厂房却十分热闹。尚未进楼,就听见密集的“哒哒”声。推门入内,只见20多名织工分列3排,操作着缝纫机缝制坐垫。崔湾村,位于淅川县马蹬镇丹江湖畔。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曹国宏 通讯员 王晓燕“淅川是我的娘家,丹江是我的母亲河,我是丹江一滴水,我要为丹江沿线交流贡献绵薄之力。”5月22日,在淅川县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图文并茂的移民资料、复古怀旧的民俗实物,让搬迁到湖北大柴湖的淅川老移民全淅林感慨万千。
今年52岁的李雪伟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6.6万河南省淅川县移民中的一员。2010年9月4日,他们一家饱含热泪,带着割舍不断的乡愁,与村里的287户1226名乡亲一起,从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搬迁到许昌市长葛市张营村。
20多年前,少年的李志乾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们会举家搬离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从此定居数百公里外的郑州荥阳;14年前,刚来郑州的李志乾也不会想到,在新家园,他们的日子会过得像今天这般红火。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从此丹江碧水蜿蜒北上,开始了它们润泽华北大地的使命。
6月15日,历时三天的 “北京媒体看南阳”采风活动顺利结束。其间,南阳市淅川县邹庄移民新村村民张光先给顶端新闻记者留下深刻印象,她告诉记者,南水北调让这里的水流入了北京,作为这里的人她也想去北京看看。张光先,是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工程受益者。
无人机俯瞰移民文化苑。无人机俯瞰移民文化苑微缩移民村。移民文化苑微缩移民村大门。赏盛湾的石板房、马蹬的土坯墙,看香花的红辣椒、金河的绿篱笆……近日,行走在河南淅川移民文化苑,村庄、老屋、古树、石井错落有致,让人仿佛置身于淅川移民曾经的“老家”。2011年,16.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张治中 见习记者周美娇 通讯员姜波 张宁“杨书记,这几天村里给大家免费熬制中药,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能喝到这样的中药,我们感到很暖心,谢谢你们了。”12月4日上午8时30分,北风凛冽,气温低至零摄氏度,在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杨营村的文化大院里,一口直径为1.
新华网郑州12月17日电(吴刚 韩玉)南阳市淅川县北沟村与郑州市中牟县的北沟村,两个相距400多公里路程的村庄,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结缘,成了北沟村村民王振江的两个家乡。2010年8月17日,40岁的王振江和乡亲们先于“南水”北上,从老家的淅川县北沟村搬至中牟县的北沟村生活。
贴最后一次春联、吃最后一顿团圆饭、再喝一口家乡水……大喇叭里播放着《父老乡亲》深情的曲调“几多叮咛/几多期待/几多情深……”,他们背上行囊,就要踏上前往异乡的路。一砖一瓦,曾承载过多少代人的欢声笑语和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