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席、簸箕、竹篮……这些如今已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手工竹编制品,曾是家家户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更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乡愁”。在张家港,今年78岁的陶永飞是后塍竹编第四代传承人,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7岁时,陶永飞接下这门手艺,成为一名篾匠,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仍在坚守。
新民晚报讯 (记者 唐闻宜 通讯员 黎康康)簸箕、竹篮、竹箩筐……早些年,每家每户院中都会备着几个手编竹具,这些普通的竹编农具氤氲着淳朴的乡情。岁月流逝,如今这些正逐渐变成回忆,传统竹匠、篾匠越来越少,竹制品也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张翰林)初秋时节,横峰县青板乡薛家村篾匠付荣机正在编制竹凳子,半天时间,一件件竹制品便在篾匠的手中诞生。今年62岁的付荣机,17岁开始跟师学竹编手艺,从事篾匠45年,因为手艺好,做出来的篾制品精致耐用。
因为残疾,胡安金学了个篾匠手艺谋生。如今这个坚守50多年的乡村老篾匠,所编织的大件竹篾器具已无人问津。从小头脑灵活的他,考虑到大件卖不脱,他就别出心裁地编织既可以用又可供观赏的小件销售。这一传统工艺的创新,胡安金编织的小背篓、小花篮、花瓶、提篓等竹篾小器具却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视频:石泉老篾匠编竹篱笆,用老手艺美化乡村。西部网讯(记者 魏永贤)石泉县中池镇茨坪村,两名60多岁的老篾匠在编竹篱笆,用老手艺美化乡村。他们是给别人家编竹篱笆,这几年有不少农家用竹篱笆美化庭院、美化家门口的菜园子,请他们干活的人很多。
原标题:老篾匠“编”出美好生活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黎明锯、切、剖、削、磨、编……7月1日,在德兴市张村乡余家墩村,一根根薄薄的篾片在罗来根手中上下翻飞,一株株原本坚韧的竹子在一道道工序中完成了形与质的转化。罗来根出生时,家人发现他患有严重腿疾。
来源:人民网-江西频道竹编,一种纯粹而深远的技艺。竹子美化了乡村,竹器留住了乡愁。在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潭东镇龙井村,有一位名叫黄正钦的篾匠“守艺人”,他凭着一份热爱与责任,坚守这一传统技艺50载,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竹筐、竹篮、竹簸箕、竹背篓……这些手工竹篾制品,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篾制品逐渐被塑料、不锈钢制品所代替,城市生活中已经难觅它们的踪影。在南漳县九集镇石门集村,“老篾匠”汪传贤仍在用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
来源:【湖南日报】清晨,大山深处的八家村在袅袅炊烟中苏醒,80岁的老篾匠许忠约简单吃过早饭后,便开始了一天的编篾工作。从18岁接过这门手艺,许师傅一做就是大半辈子的光阴,他把“坚守”编织进了岁月里,用篾编手艺串起了小村里的悠悠岁月。
中新网泸州7月19日电 题:四川龙马潭篾匠老范:指尖上的坚守 五十载如一日。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西坛村69岁的范明青都会上山砍下的新鲜竹子,将竹子打捆背好,走在乡间小道,长长的竹梢拖在地上,一路沙沙作响。
摄影:张昌六图说:现在从事篾匠手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这门手艺正逐渐失传。近日,我在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偶遇这位70多岁的老篾匠李师傅正在自己家门口织鸡笼罩,立马上前与其寒暄,取得老师傅的同意后,拍下了这一组图片。
近年来,江苏省兴化市陈堡镇蒋庄村民间老手艺人殷荣宝利用竹子编出多种造型精美且实用的竹编产品,在大力弘扬传统竹编技艺和传承地方非遗文化中,为乡村振兴助力。他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篾匠,70年来一直坚守这一传统手艺,编织各类竹编产品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