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按照古人的说法,称为“小年朝”,这一天也有很多习俗,如不宜出门拜年、要早点睡觉等。古人的说法今人不管,但经过了前几天的狂欢后,大家也要注意休息。“小年朝” 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融媒体记者 吴拏云尾牙(农历腊月十六)过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闽南年味也越来越浓。从腊月廿三开始,即进入传统的“小年”状态。出外人员陆续返乡,家家户户启动“忙年”节奏,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众多特色民俗,也在这段时间里带动“庆春”节奏。
小年是春节的序曲北方腊月二十三南方腊月二十四小年被赋予祈盼来年幸福顺利的意义从这一天开始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年货喜气洋洋过个好年 闽南的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祀灶神,称“送神”,即送“灶君公”、“灶王爷”。灶君公是家里的守护神。
(闽南古厝墙头)唐代,中原的辞岁之俗南传。开漳圣王陈元光在《教民祭蜡》诗中,详细记载了乡中父老在官员的带领下,于腊月治酒设馔载歌载舞敬谢神灵社稷、祈望赐福禳灾的情状。在此后千百年的演化中,地方的辞岁活动尽管脱不了迷信的色彩,亦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日前由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的2022春节特别节目大型文化旅游微纪录片《莆田》已播出四期今天播出第五期《辞年围炉》在除夕左右,新年到来之前,贴上新的春联,辞旧迎新,是千百年的传承。莆田春联有点与众不同,红纸上方留有两寸长的“白纸额头”,称为白头联,也叫“白额春联”。
祭祀土地公称为“做牙”,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节令。一年中有好几次“做牙”,农历2月2日是福德正神(土地公)诞辰,祭祀活动称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十六都要祭祀,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此节与古代的互市有关。
今天,小伙伴们的朋友圈是不是被敬天公的照片给刷屏了呢?对于泉州人来说,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而正月初九拜天公又是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风俗。在台湾、福建等地,玉皇大帝又被称做“天公”,所以正月初九的玉皇生日,在闽南话中又被叫做“天公生”。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逢年过节更是老百姓向祖先尽孝道的日子。每逢春节,无论平时如何忙碌,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都是一件让人幸福的事。扫墓和祭祖一直是春节的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习俗最早要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因为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祭祖的过程也有差异。
来源:【青岛信网】信网1月29日讯(记者 郑倩楠) “入春四日夜围炉,妇女争相大岁呼。不是天将除夕闰,家家酒又熟屠苏。”这首诗词,正是福建人家年夜饭时的真实写照。除了“围炉”,福建还有吃红团、辞年祭拜等年味风俗,历史悠久、与众不同。
小年过后,除夕到来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除夕也叫除日,为一年之终。有始有终,历来为咱们中国人所普遍重视。也正是因此,除夕和春节也成了过年期间最为隆重的两天,甚至可以说是除夕在某种程度上,其隆重被重视的程度都胜过了大年初一。按照传统习俗,除夕有一吃、二守、三踩和两不宜看咋吃?咋守?
这些年,我们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甚至在很多年轻人心中,过年就是除夕全家人团聚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正月里走亲戚拜年。其实,在宁德的传统习俗里,过年的讲究可多了,近日,记者咨询了多名“老宁德”及民俗专家,将我们宁德传统的过年习俗给您说道说道。
前言又到了爸妈所在的浙南山村一年一度的辞年祭祀的时候,一大早天未亮他们就开始了祭祀的准备工作,我在现场给大家带来最详细的解说。准备工作干净整洁的八仙桌(贡桌)、一尘不染的堂厅地面,是对天地神仙、祖先起码的尊重。
收录于话题漳州人把春节叫做“新正”新正乃岁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在多姿多彩的年节事象背后蕴涵着古往今来人们的信仰与祈求岁月变迁,许多传统已被人们淡忘史海钩沉,只是想提醒我们生于兹长于兹,勿忘来时的路唐代,中原的辞岁之俗南传。
漳州人把春节叫做“新正”。新正乃岁首,万物更新,是一年中最盛大、最热闹的节日。在多姿多彩的年节背后,蕴涵着古往今来人们的信念与祈望。岁月变迁,许多传统已被人们淡忘。史海钩沉,为的是提醒我们,生于兹长于兹,勿忘来时的路。唐代,辞岁之俗随着中原移民南传。
老北京的春节庙会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