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理解诸位读者的想法,即使身为当事人的我曾经也存在过纠结于此的时期,或许是自己产生了某种错觉,或许是把白日梦误当成真,又或者是因为其它不明原因,总之我在试图说服自己面对现实,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的思想和生活开始逐渐发生迷宫似的转变,最终被迫让我确信那确实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5岁时就背下了300多首唐诗、100多首宋词,认识的汉字超过3000多个。看了节目,大家都对这个5岁娃娃敬佩不已,设身处地想想——同样是5岁,有的人还在吵着要玩具、要吃糖,而有的人则已经成了“神童”,从小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是“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到大,我们总喜欢讨论关于一些天才,神童的事件!清华北大的少年班,无数个少年得志的神童们,让我们总觉得遥不可及!神童之所以能成为神童,真的是靠自己成长的么?其实古今中外神童之多,从不或缺,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关于神童其实是有公式可言的 。
古今中外报道的神童可谓多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六岁主演演奏会;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十三岁创作了三部奏鸣曲;巴西有个六岁的幼儿,写了一本六十页的书,已经出版,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英国有个5岁的小女孩能创作诗歌,还有个8岁的女孩竟能记5种语言。
李政道出于这个想法,向国家提出了一个建议:“能否参照培训芭蕾舞演员的办法,从全国选拔一批有天赋、有条件培养的十三四岁的少年,直接送到大学里去培训。”而培养这批人才的目的,是建立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很快,新中国第一位“神童”宁铂闪亮登场了:2岁半时能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传》。
北宋元丰年间,饶州有位神童,叫朱天锡,因从小就能熟读经书而做了官。民间的百姓都羡慕他。于是,当地所有孩子不管怎么样,大致能念书时,人家全都逼着家里的小“神童”熟读《五经》。但孩子生性好玩,不肯好好背记。父母们把这些神童一个个都放进竹篮,吊上树梢,使其玩耍不成。
不论是人际交往、上台演讲,还是书写材料,其实都是对语文水平的考查,这也使得语文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对孩子语文知识的教授已经不单单是为了让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职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