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的辞赋,号称我国古代三大骈体文之一。此赋讲的是作者与洛神的相遇及彼此间产生的爱慕之情。实质上,曹植借喻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想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有朝一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个抱负就是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雄伟目标。
文/曹植(魏晋)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洛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开启了抒情小赋的新局面。与传统大赋注重歌颂帝王功德、铺陈宫殿园囿等宏大题材不同,它以个人情感体验为核心,专注于爱情这一主题,篇幅相对较短,但情感更为集中深刻,为后世抒情小赋的创作提供了范例,推动了赋体文学从体物向抒情的转变。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