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这个成语,源出于《孟子·公孙丑》。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总是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一天,孟子说:“我敬佩这样的人,子路就是这样,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
“闻过则喜”的条件叶超英“闻过则喜”,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然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高官显要,都喜欢听好话,这是人性的特点,也是人性的弱点。
南宋哲学思想家陆九渊的《与傅全美》有云:“善在所当迁,吾自迁之,非为人而迁也。过在所当改,吾自改之,非为人而改也。故其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说的就是,无论“迁善”还是“改过”,都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人民日报2015-02-25 09:48:32《孟子·公孙丑上》中有言:“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意思是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虚心接受意见。小到个人,大到组织机构,闻过当喜,然后积极改进,而非回避或找借口,只有持这种态度,才能不断进步。
前些时,关于中国电影的批评问题,曾引发不小争论。有人撰文说给中国电影“打星评级”,进行“恶评”,会毁掉中国电影;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说“中国电影,要有容得下‘打一星’的肚量”,批评搞不垮中国电影,拒绝批评反倒堪忧。于是我就想起了一句古老成语:闻过则喜。
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防止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于人于己都不无裨益。可真批评到了自己头上、被人指出问题了,不少人还是会不高兴。由此足见,“闻过则喜”不容易。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往往很高兴,觉得是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