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有冻骨头,为什么不吃肉末呢?晋惠帝时代,天下大饥荒。最后连一根草根都吃不了,只好吃观音土。消息传到皇宫后,晋惠帝问道:没有玉米充饥,为什么人们不吃肉末呢?这就是说,人们没有米充饥,为什么不能吃肉呢?其实这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什么大饥荒时人们不能靠打鱼为生?
人类最早从渔猎、采集谋生活,吃鱼的日子应该早过吃米、面。人之于鱼,向来情有独钟,一路吃下来,乐而不疲。民间有俗语话:吃四条腿的(畜)不如吃两条腿的(禽),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的(茹),吃一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鱼)。
晋朝时期有一年闹饥荒时,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吃草根、树皮,晋惠帝司马衷就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这句话也使晋惠帝成为千古笑谈,但没有肉糜吃,为什么不去河里抓虾鱼吃呢?
中国人吃鱼的历史长达数千年所谓“民以食为天”,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在“吃”这方面可以说是下足了功夫,在诸多食材当中,“鱼”向来被认为是鲜美的上等菜肴,孟子曾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可见古人眼里,鱼是多么珍贵的食材。
既然是贵族美食,就与“贵”字结下了 不解之缘。价钱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将很多人与羊肉隔绝开来。那么鲜嫩且价廉的鱼肉作为羊肉成为大众鲜味的主要来源。鱼肉的廉价得益于我国的水文状况良好,鱼米之乡的南方自不必说。即使是北方也不乏大的河流,从《水浒传》中 阮氏兄弟的对话中我们就不难得到这样
想吃鱼,就去买,只要你兜里有票子,当个惬意的鱼吃货,其实再简单不过。但若回到宋朝当吃货,遇到“智商最低”的鱼儿,还真简单不起来,不“较劲儿”不行。别以为鱼儿个个猾如泥鳅,而是吃货们自身的问题。读完下面的几则小故事,你在忍俊不禁之余,会做何感想?
鱼肉,是现在家家户户餐桌上常备的家常菜,价格低廉,味道鲜美,但是为什么在古代会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告子上》一书中,意思是:两件美好的东西如果不能同时得到,就必须舍弃一样,才能获得另一样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