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研人员近日在广东莲花山脉发现了新物种“莲峰角蟾”,相关科研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英文版)发表。2022年至2024年,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林石狮牵头的生物多样性团队在粤东地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并在惠东的高海拔山体发现一种未经科学描述的角蟾。
据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消息,我国科研人员在大别山区开展植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天门冬科天门冬属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大别山天门冬。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植物分类》上。图为大别山天门冬的形态特征。
广西发现一樟科植物新物种——靖西楠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获悉,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在位于中越边境的广西靖西市和那坡县一带,发现一樟科楠属植物新物种。于近期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该新物种被命名为靖西楠,为中国特有物种。
近日,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发布消息称,该中心联合重庆自然博物馆、广西植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五里坡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研究人员,在保护区内开展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一种与毛蕊金盏苣苔极为相似的苦苣苔科植物。
中新社南昌1月23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记者23日从井冈山大学蜘蛛生物学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近几年在对江西省和福建省弱蛛资源调查中,发现了十种蜘蛛新物种。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分类学期刊《ZooKeys》上发表。2023年,科研人员拍摄的明轩拟正弱蛛。
我国科研人员发现两栖动物新物种立春角蟾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生物多样性研究团队在福建省宁德市南漈山发现一两栖动物新物种立春角蟾。相关科研成果近期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ZooKeys》正式发表。图为立春角蟾。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西南大学科研团队合作在浙江省发现并报道了一个两栖动物新物种——姬林蛙,为中国已知林蛙中最小体型。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SCI期刊《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上。图为野外环境中的姬林蛙。
中国科学家在南海发现“吸血鬼乌贼”相近新物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期在英文学术期刊《动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对2016年在南海发现的一个与幽灵蛸相近的物种进行了研究,通过形态学和基因的比较分析明确其与幽灵蛸存在明显差异,确定其为新物种,并将之定名为“拟
科研人员在长江上游乌江流域一溶洞地下河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一鱼类新物种,并以其发现地将其命名为“贵阳金线鲃(bā)”。这一新发现5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动物系统学与演化》上。这是科研工作者拍摄的“贵阳金线鲃”。
家人们,最近生物界发生了一件超有趣的事儿!“苏轼无爪蜉”入选“2024年度中国十大昆虫新物种”候选名单,瞬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直接冲上热搜。这“苏轼无爪蜉”究竟是何方神圣?为啥要取这么个特别的名字?快跟我一起一探究竟!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位于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一种叶面极为皱缩的树木。经研究证实,该树种为大戟科野桐属树木的新物种。研究人员以发现地荔波县将其命名为“荔波野桐”,这一研究成果于11月8日发表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Key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