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胎龄仅22周+2天、出生体重仅450克的生存极限早产儿,经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诊疗中心精心救治,于2024年12月27日顺利出院回归家庭。该名早产儿刷新了上海市存活胎龄最小早产儿的纪录,标志着复旦儿科医院在超早产儿救治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胳膊只有成人的手指粗,透明的皮肤下是微微跳动的血管,他们一出生也许就要被送去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他们自主呼吸微弱,很多脏器发育尚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新生儿诊疗中心,这样的宝宝并不少见,他们被称为“早到天使”“掌心宝宝”。
每一个早产儿都是提前遗落人间的小天使,都值得被温柔呵护。在第十个世界早产儿日来临之际,我们一起来了解关于早产儿的相关知识。为倡导人们更多关注早产儿的生存与发展,采取有效行动,降低早产导致的疾病与死亡风险,2012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将每年11月17日设立为世界早产儿日。
来源:【厦门日报】出生Apgar评分只有1分(心率)、胎龄仅22周5天、体重才585克——福建省最小胎龄早产儿救治成功纪录再次刷新。经过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医护人员200个日夜的救治和呵护,截至昨日,“生存极限早产儿”小叮咚已经长成4.45公斤重的“胖小子”。小家伙将于近日出院。
厦门市妇幼再次刷新福建省最小胎龄早产儿的救治纪录。 院方供图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暖箱中,4.45千克的新生儿小叮咚挥舞着肉嘟嘟的小手,很快他就可以回家了。去年7月,妊娠仅159天的他提前降生,体重0.585千克。
云雅(化名)的儿子出生时仅30周,体重1400克,面临颅内出血、呼吸窘迫等严重并发症。两天后,云雅第一次看到儿子的照片,照片中的他皮肤暗红,血管清晰可见,嘴里插着气管插管,身上布满监护电极,仿佛一位年迈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