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沟通是架起友谊的桥梁”。家访即是一种沟通,是孩子、家长、教师三者之间面对面的一次坦诚的交流,是架起孩子和教师、家长和教师、孩子和家长心灵和谐的桥梁。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自己肩负的职责和重任,为孩子以后的成长之路点亮了一盏方向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学校不仅仅是教孩子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育人的地方,教师在教书之外,也有责任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每个班级总会有因各种原因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要改变他们有时候会很困难。
学校没开学,学生没上学,但是停课不停学,空中课堂把老师,学生,家庭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我们按时开直播,发录播,这对于有自觉性的学生来说,跟学校上学没多大区别,但是对于没有自制力,不能约束自己的学生几乎是放了敞关,不断地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听话,听课心不在焉,作业拖拉不认真,哎,真拿
“接到班主任电话,周末要来家访了!”“不知道老师家访会问点什么?要做哪些准备?”……最近分班后,新生家长陆续接到班主任的家访电话。面对班主任的家访,部分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难免有些紧张,如何才能和老师有效沟通?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为进一步促进家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强化教师服务意识,切实落实学校安全“十个一”和八项重点工作,莒县三中初中年级创新方法、快速反应、精心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了国庆期间的家访活动,特别是特殊学生、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受到重点关注,老师们牺牲休息时间,走进孩子的家庭,感受孩子生活,了解孩子背后的故事,拉近了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
开学一周后,各学校都开始家访了,根据学校通知,每个班要对四分之一的孩子进行家访。本以为,家访是老师到学生家里去,跟家长深入聊聊孩子的情况,跟家长一起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发扬优点。了解后,才知道,每个学校的家访,却是不一样的。
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以下是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杜春波的教育手记:立冬第二天,天气没有预报的那么冷。
家访的风已经吹到了大学,大学生回家 辅导员要跟所有的家长联系 一一确认学生是否到家 学生都觉得是我们事儿多 觉得我们不信任他们 朋友圈每天都得转发一堆乱七八糟的推送…大部分形式主义都是服从性测试,消耗老师精力,让老师没办法专注本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