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伦敦10月3日电(记者 欧阳开宇)“如果只教打拳,英国学生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枯燥,用舞龙的方式,将课程加入趣味性,这样学生更能集中精力。”体育老师曾科为伦敦弗洛拉花园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一节特殊的体育课。
中国教育和西方教育,其实一直都是大家争议的点,此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家似乎都觉得中国式教育就是填鸭式教育,没有任何一点优点,大家都很崇尚西方的教育,觉得西方的教育完全任由孩子发展,所以能够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天赋。英国学霸体验中国式教学,结果直接被虐哭:中国人太可怕了。
中国和外国的教育上,其实差别是比较大的,因为国情不同,所以培养人才的方法肯定也是不同的,而且中国教育的要求其实也一直都在改变,从以前的只看中成绩,到现在开始注意学生的身体。得知中考要考1000米,整个人都不好了。
英方校长:希望英国孩子接受挑战当地时间4日晚,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体验中国教学》,在英国和中国均引发关注。中式教育此前已引发不少争议,而英国媒体为何会“突发奇想”做这样的教学实验?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
一则关于英国学生嘲笑中式教育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事件让人不禁思考中式教育的效果和价值。然而,就在舆论纷纷议论时,一位中国老师的一句话却巧妙地戳破了嘲笑者的谬论,让人深思。所谓中式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被广泛采用,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中英教育”的事件观察这是典型的媒体操作,精心设计,刻意剪辑以制造冲突,制造话题新闻。已经有媒体与当事老师反映,与真实不符。这就是媒体,有10件事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符合自己设计的,或者自己看法的,也是所谓客观报道,但他有选择权,并没有全部呈现。
“我最喜欢练书法,我也喜欢打太极拳和学习中秋节的知识。下个秋天,我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我特别喜欢上海的东方明珠塔和南京路,期待有一天能在中国见到你们。”这是英国学校Queen Mary’s Grammar School的中学生Amjad在致华东师范大学的一封信中的一段话。
这每一个词组单独列出来,似乎都足以表达现代家长和孩子对应试教育的谴责心态,甚至有很多家长羡慕国外的教育,认为跟我们国家比起来,他们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教学更加多样有趣味性,注重突出孩子的强项,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文字丨小夏 编辑丨小夏“中式教育”在中国也算个老生常谈,且富有一定争议性的话题了。尤其是在西方“快乐教育”的对比下,中式教育似乎哪哪都不入眼。内卷、高压、学习机器,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似乎失去了年轻人的朝气。然而中式教育真的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差吗?快乐教育真像一些人吹捧的那么完美吗?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5名中国教师赴英,对汉普郡博航特中学的学生进行为期一月的“中国式教学”,将于今日在英国播出。在四个星期的时间里,参与实验的英国学生们都穿着特制的统一校服,每天早上7点就开始一天的学习课堂,一周还有一次升国旗仪式。
中新社北京9月19日电 题:一个英国人的中国“教育经”作者 李紫薇睡大炕、送白菜、做月饼……这些中国人习以为常的事情,被一个英国人带进了北京的国际学校里,这个英国人是柯马凯(Michael Crook)。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他讲述了自己的中国“教育经”。
iWeekly“来到学校,发现上课的是代课老师”也许是每个学生的愿望:不用按座位表入座,不用为没做作业想借口,更不会被留堂。但显然,英国汉普夏郡报杭特学校的学生们面对的并不是如此“梦幻”的代课场景——而是严肃认真的中国老师。BBC纪录片《我们的学生够坚强吗?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携手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和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宣布,2021汉语桥英国培优项目来华夏令营回归,来自英格兰50多所学校的1400名英国中学生将参与到为期两周的线上中文学习。
图为参与此次“教学实验”的中国老师和英国学生。(图片来自网络)当我们对于身边的“外教”已经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某些学校“高大上”的标志之一时,不承想,当5位经过精心选拔的中国教师,出现在英国的一所顶级学校开展“中国式教学”时,却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北京青年报记者10月30日了解到,10月20日至30日,130余名英国中学生来华参加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联合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共同主办的英国“中文培优”项目(Mandarin Excellence Programme)来华秋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