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西林那佐苗族乡,一群孩子在高山河谷中成长,他们的生活与城市的繁华截然不同。他们渴望知识,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的求学之路蜿蜒而曲折,多半长达几十里。但即使几十里路翻山越岭,即使冬天寒风呼啸、夏日酷暑暴晒,即使在黑夜中独行,他们也明白求学之路必须走下去。
极目新闻记者 狄鑫通讯员 陈建波 黄雪娇实习生 张崤睛视频剪辑 狄鑫从教38年,他扎根山区教学点,为了学生的安全,他长期坚持去码头接送学生;面对师资紧张,他主动承担不同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切从零开始;他四处寻求援助,帮扶贫困生,无论条件再艰苦,没有让山村里的娃儿失去希望。
一身穿绒衣攀山路,脚踩胶靴趟冰河,这就是喜马拉雅山区孩子们上学的真实写照。为了去镇上的寄宿学校读书,他们必须每年两次徒步近百公里,冒着严寒与大雪,穿越冰河雪山,只为了努力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桑格拉是一座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深处的小村庄。
近日,清华大学本科毕业生冯同学在网络平台分享了自己从贵州大山考入清华大学又成功保研的故事,感动了很多网友,“苦尽甘来的岁月成就了今天的你!”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冯同学名叫冯敬荣,今年21岁。2020年,他以总分705分、全省理科第八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个7岁农村小孩跌跌撞撞仿佛梦幻般的求学路。当鹰的生命过半之时,她会飞到一处悬崖峭壁之上,用岩石撞碎弯如镰刀的旧喙,以新喙为钳拔掉早已老化的指甲,薅落沉重无用的旧羽,几个月后,再生利甲与新羽,才可再次飞翔,她冒着疼死、饿死的危险,重塑自己,与过去诀别,缔造一段扑朔迷离的传奇重生。
5万余字的毕业论文,6000多字的论文致谢,点名致谢了65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民商法专业本科毕业生苏正民讲述了自己的坎坷求学路:从一个放羊娃蜕变为一名大学生,终于实现了梦想——努力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三尺讲台,春蚕蜡炬。在乌蒙山区的贵州省黔西市,有这样一名乡村教师,扎根基层教学点42年,用无私付出默默守护山里娃的求学路,他就是该市雨朵镇扯泥小学教师舒国志。 1982年,18岁的舒国志从黔西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中新网丽水6月6日电(邵燕飞 傅飞扬)幼小科学衔接无需家长自掏腰包,县域适龄幼儿入学适应能力显著增强,近3年参与师生人数达3000余人;探索小规模学校优化调整工作,山区的孩子赴县城就读,衣食住行学均有保障;推进“小县优教”发展战略,与省会城市高中结对帮扶,打造“县中崛起”样板……
来源:【人民网】仲夏时节,来自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的清华学子熊雨川望着清华园内络绎不绝的游客,思绪不禁回想起了自己艰难的求学历程。时间回溯到2014年,学习成绩优异的熊雨川即将升入高中,信心满满的他立志要靠读书改变命运。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郭文君在华东师大2023年本科新生录取名单上,有一位年仅15岁的彝族少年,名叫吉克木甲。2008年6月,吉克木甲出生于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木甲”在彝族语中是“英俊”之意。
原标题:兰坪县石登乡中心完小教师李启玲——(引题)烛燃深山 照亮求学路(主题)云南日报记者 李寿华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石登乡中心完小的六年级教室里,科学老师李启玲正在给学生们上远程智慧课堂。动植物的生动视频和精美图片让孩子们更加直观地理解了课本知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月10日,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陕西省汉中市的村民自筹资金用钢板、竹子和铁丝建起简易竹桥。然而,桥窄且滑,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桥下的可能。汉中市城固县天明镇瓦屋村和黄泥村的村民们盼望着孩子们能有一座安全通行的“方便桥”。一村民说“孩子天天踩着这竹桥过河上学,要是跌到河里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