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海沧嵩屿码头旁的蛇礁。希元林(郑水忠 摄)拍胸舞者头上戴的草箍,就像一条“蛇”。(本报资料图)乙巳蛇年将至。蛇——这一带有神秘色彩的动物,再次受到关注。 蛇与闽人的风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种说法是: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草木丛生,蛇类资源丰富。
二〇二五年是农历乙巳蛇年。在传统认知中,蛇是一个矛盾体,既是吉祥的象征,又是邪恶的化身,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现实生活中常常看到它的影子,人们对它又敬又怕,是自然界真实存在但又神秘莫测的动物之一。我们通过《说文解字》走进“蛇”字的前世今生。“蛇”的古字本写作“它”。
蛇是中华传统文化十二生肖之一,列地支的第六位,紧随龙后,常被人称为“小龙”。因为受蛇血心肠、蛇鼠一窝、毒蛇猛兽、画蛇添足、佛口蛇心、牛鬼蛇神等常见贬义词语的影响,人们常将它与邪恶、欺骗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形象非常负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因而在民间也象征着智慧、顺利、长寿、吉祥。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中,收藏着许多与蛇有关的珍贵文物。
蛇,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六,属巳,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更是智慧、灵活与神秘的化身,承载了深厚的文化象征和寓意,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之中。古人把蛇视为可以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的神物。《荀子·劝学篇》:“腾蛇无足而飞。
来源:【紫金山新闻】乙巳蛇年将至,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各个博物馆里,与蛇相关的文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文物中的蛇印记可能是图腾、装饰或象征性的图案,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蛇的敬畏与崇拜。这些文物不仅是我们走近中华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窗口,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