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正式对公众开放。正阳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是正阳门前内城护城河上的窎桥,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目前,镇水兽、正阳桥部分桥体、中部和南部券洞以及券洞顶部的吸水兽在方舱内展示。图为游客参观镇水兽。
昨天,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开启。正阳桥遗址和“镇水兽”亮相。本报记者 邓伟摄本报讯(记者 李瑶)昨天,位于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免费预约参观。目前,镇水兽、正阳桥部分桥体、中部和南部券洞以及券洞顶部的吸水兽均在方舱内展示。
1月22日,位于北京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正式对公众开放。正阳桥始建于明正统年间,是正阳门前内城护城河上的窎桥,也是北京中轴线上单体最大的桥梁。目前,镇水兽、正阳桥部分桥体、中部和南部券洞以及券洞顶部的吸水兽在方舱内展示。图为正阳桥和吸水兽。图为镇水兽。
镇水兽头部发掘现场镇水兽全貌昨日,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公众考古季启动式上发布,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正阳桥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出土一具石雕镇水兽。这一新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对研究北京城的护城河、防御、交通具有重要价值。
1月22日,位于前门大街的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在完成前期压力测试后,正式对外免费预约开放,方舱内陈列着近三年考古发掘的一具镇水兽,以及镇水兽下的雁翅泊岸和1座桥体同步亮相。作为北京中轴线重大考古发现的明代遗存正阳桥镇水兽于2021年发掘,这座镇水兽体量大,与正阳桥的规制相呼应。
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此前12年,中轴线考古工作亮点频现。相较中轴线北段钟鼓楼、万宁桥等古迹,南段的遗产格局不够清晰完整。为了还原完整的中轴线,2021年,北京考古研究院启动北京中轴线南段考古发掘工作。
在北京中轴线正阳桥遗址考古中还发现了一个“大家伙”——身长3米的镇水兽。镇水兽名为“趴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的九子之一。“性好水,故立于桥柱”,在民间传说中具有镇水消灾、保一方平安的能力,正阳桥遗址发现的这个“大家伙”到底什么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中轴线鸟瞰图“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示意图鼓楼游客在天安门广场游玩。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正阳门城楼正阳桥遗址发掘出的镇水兽。本报记者 赵晓霞摄七月二十七日下午,北京东城区庆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的快闪活动在钟鼓楼广场举行。
作者:张利芳(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北京中轴线最早形成于元大都时期,这时的城市中轴线从北部的钟、鼓楼向南到大都正南门丽正门。明初将元大都南城墙南拓至今正阳门一线,中轴线此时由丽正门向南延伸至正阳门。丽正门外的轴线在明初南郊建成山川坛和天地坛后初具形态。
图为正阳桥考古现场。本报记者武亦彬摄北京中轴线南段,正阳门箭楼至前门五牌楼之间,人流如织。穿行其间,稍不留神可能会错过一座“玻璃房”——正阳桥遗址考古方舱。步入方舱,仿佛开启了时光胶囊,桥体、镇水兽、雁翅泊岸等重见天日,沉睡地下的古桥揭开神秘面纱。
张利芳永定门公园内中轴道路遗址发掘现场。中轴石路西侧土路上的车辙。天桥遗址位置。(本文配图均由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提供)正阳桥南券洞券脸吸水兽。“北京中轴线”始自元代,发展完善于明清,并对后世城市规划建设一直产生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