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夕:贴春联、挂灯笼,全家吃年夜饭,饺子里或包硬币,长辈发压岁钱。忌说不吉利的话、打破东西,打碎要说“岁岁平安”。• 正月初一:放开门炮仗,忌扫地倒垃圾,早餐不吃稀饭,多吃汤圆、年糕。• 正月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带双数礼品,夫妻同行给长辈拜年。
冬至到了,过年也就不远了。但在近期,许多提前打开日历,计算何时过年的网友发现,即将到来的2022年大年三十,竟然消失了!据天文专家介绍,这主要与“朔望月”有关。朔望月,又称“太阴月”,为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平均为29.5天。
时间节点:大年三十又被称为除夕,这一名称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下面就是对这一习俗由来的解释驱邪避凶:在我国传统农历中,每月的最后一日被称为“晦日”,而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则被视为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晦日”。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西部网讯(记者 王慧)2023年1月21日是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大年三十是大家最熟悉、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春联、贴窗花、挂灯笼、放鞭炮,为新春增添喜庆。
今天是腊月二十七,现在拜个早年其实都不算太早了,尤其是除夕不是三天后,而是后天,今年没有大年三十,腊月二十九直接连着大年初一。不光今年没有三十,连续五年都没有,再有大年三十得是2030年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没有大年三十,除夕的习俗会受影响吗?
除夕,俗称大年夜。“除”是台阶,《朱子家训》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就离开了原来的台阶,所以有除去、更替的意思。“夕”本义是月亮露出一半,指傍晚,延伸为夜晚。“除夕”特指一年最后一个夜晚,也叫“除夜”。
新年之夜是一年中人们最关心的一天,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习俗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文中所说的接神,也正因为如此,除夕夜来临时,人们会发现各种各样的习俗,如文中所说的那一类接神就是大家所关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