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家乡还没有电灯,睁开眼睛闭上眼睛,四围都是黑寂寂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普通人上了五六十岁就把寿柩准备好了、描画好了漆上黑漆漆的油漆放在了楼棚顶上,您到哪个厅堂一抬头没准就看到一或多副寿柩,不注意一准会被吓一大跳儿,地头、路边到处都是修葺得漂亮或无人管理以至于张牙舞爪的坟茔墓穴。
2017年11月,我第一次来到乌英苗寨。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里,一对身着苗衣、肩扛农具的老人,肩并肩慢慢地走着。我没有贸然按下快门,不忍打扰这美好动人的时刻。卜老右(右)和卜金迷(2017年11月7日摄)。老人看见我,笑眯眯地跟我打招呼。阿姨不会讲普通话,阿叔用当地桂柳话跟我交流。
徜徉在这万物生长的阳春三月,不禁回忆起我与乡村的“青春爱情故事”。怀揣着刚刚上岸如“小鹿乱撞”般的喜悦之情,我从不知柴米油盐的象牙塔走进了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社会大熔炉,幻想着与大家奋战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甜蜜浪漫旅程,“母胎单身”基层工作经验为零的我对“初恋”满怀期待,同时也急于想得到对方的肯定与偏爱。
我叫张宇航,今年35岁了,在郑州一家中专里做老师,我从小就是听话的孩子,虽然说做老师不算多高尚的职业,但也算工作稳定,父母也为有我这样的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然而就我这样的一个人,早就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到今天却还没有女朋友。
公司后勤处有一位清洁工阿姨,大家都习惯称她为方姨,现年48岁,来自农村。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谈吐之间不乏朴实的道理。一日后勤处的同事间聊天时,在谈到为什么出来外面打工时,她说都是为了自己老公,为了更好的生活,以下是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