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9月8日电 综述|小企业大模型——法国人工智能初创公司的“开源”之道新华社记者崔可欣如果说2023年的人工智能(AI)叙事始于ChatGPT引爆网络,那么2024年法国科技初创企业米斯特拉尔人工智能公司(Mistral AI)则以不俗表现引人注目。
5月21日,IBM宣布,将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发布一系列人工智能模型。IBM称,在watsonx平台推出一年后,该平台将进行多项新的更新,并即将推出数据和自动化功能,旨在使人工智能对企业而言更加开放、更具成本效益和灵活性。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郑雪 北京报道开源还是闭源,对于人工智能企业而言,是个问题。谷歌、Open AI打得火热之际,Meta则凭借高调开源Llama 2,重回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前列。可以看到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外人工智能的开源动作频频。
中新网北京4月18日电(记者 夏宾)浪潮信息董事长彭震近日在京表示,发展“人工智能+”,要充分发挥应用优势,围绕活力、路径、落地开展创新,以开源开放、多元多模激发创新活力,以系统创新、全局优化拓展创新路径,以协同共生、开放共赢的生态加速创新落地,从而实现AI创新与AI应用协同发展
5月21日,IBM公司宣布,将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发布一系列人工智能模型。IBM公司表示,在人工智能和数据平台Watsonx推出一年后,公司对这一平台进行了一系列更新,并公开了最新的开源模型Granite系列。
2021年,上海,一次青少年人工智能与编程实践活动。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开源”,总有一天会到来?在刚开幕的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2018年图灵奖得主、Meta AI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远程连线,参与了圆桌对谈。
文/羊城晚报驻京全媒体记者 刘克洪“通过闭源但是开放服务的形式,ChatGPT从去年11月30日发布之后,5天吸引了100万用户,2个月吸引了1亿用户,成为过去互联网发展中吸粉速度最快的一个服务和应用。那么,我们的人工智能究竟是应该开源,还是闭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肖潇 北京报道1997年,一位程序员写下名为《大教堂与集市》的文章,首次提出了开放源代码(Open Soure)的概念,提倡软件源代码能被任何人查看、修改、分发。开源自此深刻影响了互联网行业的每一个角落。
7月6日,图灵奖得主杨立昆和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远程对谈。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当下的伦理和治理机制。如果允许人工智能形成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智慧,人类该如何满足伦理和治理的要求?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干预机制是什么?
——林咏华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在6月9日—10日举行的2023北京智源大会上,“AI数据开源”引发广泛关注。AI数据为什么要开源?AI数据开源面临哪些挑战?它会是未来AI发展的重要趋势吗?科技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GitCode目标是在2025年成为中国开发者首选的开源平台。GitCode融合开源社区、代码托管平台、开发者资源库,引进全球核心技术栈。开发者可在GitCode上寻找高质量开源项目,同时基于华为云的软件开发生产线实现云端交付软件全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