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医王幼立!很多粉丝说自己湿气重,舌苔白腻、舌面水滑。其实这就是寒湿引起的。寒湿的产生就是因为脾虚,有一个中成药——参苓健脾胃颗粒。是来自一个流传千年的中医名方,有着出色的疗效,能够补脾健胃,利湿止泻。
如果你经常有头油、口中黏腻、便溏、面色微黄、舌苔白厚腻、身体沉重没有力气等,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这些症状是由于脾湿健运,运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方子,就是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当我们的脾脏功能不太好,身体里就容易积聚湿气,这样的人通常会有下面这些表现:1.消化问题:吃饭没胃口,吃了也不觉得饿,好像食物都堵在肚子里,肚子会胀胀的,大便也会黏黏糊糊的,或者拉出来的大便形状不对。2.
准确来讲湿气重不是病态,应该是湿邪重,湿气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自然界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但这六气出现的时节,变化的急骤在人体能接受的范围,不影响人体不发生疾病则属于正常的六种气候,一旦六气的变化太过急骤,该发生的季节没有该有的气候,超过了人体能接受的范围,导致疾病的发生则称之为六淫,六淫就是致病因素。
健不完的脾,祛不完的湿?晨起一杯水里加点料,从头到脚祛湿气!让你气色更好,大家好,我是中医王大夫,健脾祛湿,是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很多人都希望通过健脾祛湿来改善身体状况,但往往却发现效果并不如预期。这是为什么呢?
最近看到有很多人提问,说感觉自己湿气很重,想趁着夏天祛祛湿吧,总感觉效果不是很好,湿气究竟该怎么祛呢?在中医看来,内湿的产生多跟脾有关系,脾主运化水液,脾虚运化功能失常,水液内停就形成了湿,所以说祛湿多从健脾入手。
从季节上讲,立秋之后就进入秋天了,但从气象意义上讲,此时的气候特点依旧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湿,加上伏天还没有结束,体内的湿与外界的湿里应外合,所以对于本就湿气重的人来说,这段时间祛湿仍旧是主线任务,有一味中药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它就是苍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