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大足区藏着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石刻。据了解,大足石刻造像始建于初唐,历经唐末、五代,盛极于两宋,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1999年,大足石刻“五山一塔”(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多宝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晚唐时期,昌州刺史韦君靖在永昌寨(今重庆大足北山)主持造像,开启了大足石刻大规模雕凿的序幕。时至南宋,大足人赵智凤师徒数代历经70余年努力,在大足宝顶山建立起一座集儒、释、道多家思想于一体的艺术宝库,其余绪延续至明清,造像群覆盖大足及周边地区,成就了如今享誉世界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到鼎盛。5万余尊石窟造像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1999年12月1日,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月的宝顶山秋高气爽,穿越丰茂的树林,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就来到了闻名遐迩的大足石刻宝顶山景区。世界最大的石雕半身卧佛像,两翅张展、意气风发的孔雀明王,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西南山岭的崖壁之上,这些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精美石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游客。
拾台阶而上,一个转角后,高15米、宽25米的一整龛造像便意外地撞入眼帘。造像从下至上逐级外挑,至第三层壁面倾斜已达45度,置身其下,仿佛被诸天神佛俯视,恢宏磅礴之势瞬间袭来,呼与吸俱息,继而忍不住“哇”的一声发出喟叹——这就是重庆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的柳本尊正觉像了。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大足区境内141处摩崖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最初开凿于初唐永徽年间,历经晚唐、五代,盛于两宋,明清时期亦有所增刻,最终形成了一处规模庞大,集中国石刻艺术精华之大成的石刻群,堪称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新重庆-重庆日报 在大足险峻的山崖之上,迄今仍保存着世界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大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的某一天清晨,铁石撞击的场景,在一处名叫尖山子的山顶处出现,从而响起了大足石刻的第一声开凿之音,开启了之后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的雕凿之声!
伴随着古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佛教石窟艺术一路东传,上千年的光阴和信仰,在敦煌和大足之间镌刻出一条凝聚无穷智慧与匠心的石窟文化之路。大足石刻是继敦煌莫高窟之后,中国第二个石窟类世界文化遗产,有“北敦煌,南大足”的美誉。
古时的大足有“海棠香国”的雅号,每当春色秾丽,巴蜀之地的大足,山野峻秀,海棠花妍,馨馥飘香。大足东隅的宝顶山亦草长莺飞,山间晓翠轻曳,烟树长林掩映着苍茫崖壁,“宝顶烟云聚佛仙”,山中袅袅香火禅烟揉着斜曛云岚,仙气祥瑞。
编者按:“有一种辣叫重庆火锅,有一种精神叫红岩”“一半赤诚,一半热烈”……大学生眼中的重庆,精彩纷呈。今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25周年,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
大河网讯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区,作为一个石刻群,始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大足石刻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扬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