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永久的悔❀ 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 我为什么心甘情愿作这样一篇文章呢?一言以蔽之,题目出得好,不但实获我心,而且先获我心:我早就想写这样一篇东西了。 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段遗憾的异国之恋,德国姑娘苦等60年,终身未嫁。两人熟悉之后,德国姑娘伊姆加德经常约季羡林一起出去散步,其实这位德国姑娘早有心事,她的小私心就是想要带季羡林多了解一些哥廷根,让他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美好,这样季羡林在毕业之后便可以留在这里与她长厢厮守了,因为她已经深深爱上季羡林,不想让他回国,更不想让他离开自己。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悦 记者 蒋肖斌“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给季羡林的颁奖词。
在北大校园内,有不少名声在外的“园中之园”,季先生曾经居住的朗润园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朗润园位于未名湖的北侧,园中也有一个秀美的湖,但名字起得很朴素:后湖。季先生在治学之余喜欢到湖畔散步,经常会碰见同住一园的张中行、邓广铭、吴组缃诸先生。
他曾是个贪玩的孩子,上课不是画小人就是玩石子;他酷爱看“闲书”,一部《彭公案》看了40多遍,家里没有点灯,晚上就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一看就是大半宿。谁能想到,这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是日后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大师。
作者于青与季羡林先生有近二十年的近距离接触,在大量真切感人的第一手资料里,全面立体地展现了先生对故土的眷恋和赤子报国的情怀、广博精深的学养和精神世界的磊落。留德归国后,季羡林应北京大学之聘,担任梵文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