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ang, P.N.T., et al. Generating a high-confidence reference genome map of the Greater Duckweed by integration of cytogenomic, optical mapping, and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 Plant Journal 96, 670-684 .
大年初三上午9时许,室外气温跌破零点。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走进了所里的人工气候室。这一天,正是她在工作日历上备忘给“太空拟南芥”浇水的日子。“学生们都回家过年了,这些植物可不能渴着了。”郑慧琼说,研究太空植物27年的她,早已对它们产生了深厚感情。
1985年,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Arabidopsis thaliana and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呼吁确立拟南芥作为模式植物,该提议终于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认可。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4月25日开幕,“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作为重大科技成果之一发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研团队和多家单位合作,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
据外媒报道,美国科学家首次使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收集的月球土壤,成功地种植出了植物。这项研究5月12日发表在《通讯生物学》上。“真的很难以置信,植物真的能够在月球上生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食品和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罗伯特·费尔说。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获悉,研究所谢旗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于菲菲团队、华中农业大学欧阳亦聃团队联合十家科研机构、高校、企业进行合作,以耐盐碱作物高粱为材料,首次发现主效耐碱基因AT1及其作用机制。
在空间站问天实验舱里,一项饶有趣味的植物生长实验正在进行。自7月28日实验单元安装完成、7月29日通过地面程序注入指令启动实验,一个月来,随舱发射的拟南芥和水稻种子,在微重力条件下都已萌发,目前生长状态良好。
据中科院相关专家介绍,目前,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样品的生长状态良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如何利用植物保障人类在地外环境中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氧气和纯净水,成为空间生命科学最为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