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到一篇清人笔记,名为《发史》。不错,就是头发的发,剃发的发,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发(繁体为髮)——而不是发财的发(繁体为發)。作者叫胡蕴玉。咱查了一会,却无其人之词条,也没见到详细的介绍。只在提到《发史》时,会出现他的名字。
一、这是一个少年书生的考卷作文,不知你能否看得懂:“曼周医伏曼周投,谩话萎封谩面修。鳗衍和三鳗衍累,漫强钟异漫强绉。”这又是曼周,又是漫话、鳗衍的,让人十分费解。如果你一点点去分析,保证你什么也看不懂,什么意境也看不出来。
对清朝历史有所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清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特殊的一个朝代,清朝统治者一直都强制臣民留辫子,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政策“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对于拒绝留辫子的人,都是直接杀掉。那么肯定就会有人问了“既然清朝强制留辫子,那么秃顶和原本就没有头发的人怎么办?
搜百度知道,看到这样一则资料,资料提供者为“不懂先生12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说是在大清朝雍正年,胤禛头上生了疮,每天梳辫子时觉得很不舒服,宫里剃头的太监更是无从下手。当时在北京白云观里有一位姓罗的道士,听说此事后,就研究制作一些剃头用具,有头刀、刮脸刀、取耳、清眼等,还有梳辫子用的刷子、拢子、篦子、耳挖勺等,还研究出了一套捏、拿、捶、按的按摩术。
道教,我国的本土宗教,其信奉者大都蓄留须发,这是为什么呢? 古之中国,道士蓄留须发,一是作为从道的标志;二是为了提现顺应自然规律;三是为了尽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毁;四是养生,蓄了头发,就要梳头,梳头时能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大脑健康,人就会少得病,因此,道士常蓄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