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并不是一直有“门长”的说法,在相声最初的时候,虽然有师承门户,但是并没有形成门长制度,而真正在相声界形成门长制度,并行使门长权力的便是一代相声大王张寿臣,甚至有人说张寿臣是当时相声界的总门长,不仅管着寿字辈,就连德字辈也得归他管,那么张寿臣究竟有何能耐?
相声起源于江湖,生长于市井,而随着从业人员规模的壮大,门派和字辈的规矩也随之发展起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字辈通常代表着身份和地位,许多家族也都有明确的字辈,并且通过字辈的不同来确定一个人的辈分关系和江湖地位。
张寿臣是相声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门长,虽然有人说裕德隆是德字辈的门长,但当时的门长制度并没有形成,裕德隆也不能在相声界行使门长的权力,而到了寿字辈,张寿臣则凭借自己前所未有的威望统一了相声界,成为相声界的总门长,不仅寿字辈、宝字辈的听他安排,甚至连年轻的德字辈也要在张寿臣面前矮三分。
相声宝字辈是名家辈出的一辈,赵佩茹、侯宝林、常宝堃、常宝霆、马志明等等都是相声宝字辈的演员,对于最年轻的宝字辈,一般都认为是常家的常宝丰先生,他生于1947年,比宝字辈的门长赵佩茹先生小33岁,然而在相声界,却有这样一位相声演员,根正苗红,70后的他却出生相声世家,成为最年轻的宝字辈,不过这也只是辈分,至于名气,全国很少有人知道他。
天津和北京都是公认的相声名家辈出之地,在百年历史上,天津和北京一直占据着相声界的圣地,但这两地究竟哪个地方的相声演员更厉害一些,这个恐怕难以界定,但如果每个地方都选五个代表进行比较,恐怕天津队还要不敌北京队。
不少人认为相声到了德字辈才开始发扬光大,真正站稳脚跟,德字辈可谓名家辈出,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相声八德”,其实相声八德并不是地位名望都相当,这其中最有能耐的当初万人迷李德钖,李德钖是相声界第一位集大成者,他享誉全国,上台不鞠躬,被不少相声晚辈所仰慕,要说能耐,李德钖一个逗哏能在天津同时养着三个捧哏,就算不登台,也能给捧哏每个月40块现大洋,单单这个名望,在相声界也是少有人能望其项背。
张寿臣是相声寿字辈的门长,也有人称呼张寿臣是相声界的总门长,其实这个总门长并不是特定的头衔,也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主要是当时整个相声界的事情都是张寿臣说了算,张寿臣对相声的发展繁荣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能耐、为人、处事风格以及为相声界做出的贡献成就了他在相声界崇高的地位,甚至一次无意和侯宝林的对话,竟让侯宝林直接给徒弟改了名字。
相声是语言艺术,讲究三分逗七分捧,没有好的捧哏演员,逗哏往往难以发挥出真正水准,这在相声界是常见的事情,甚至有人形容相声演员找搭档跟找媳妇一样,这也足见一个优秀捧哏演员的重要性,在相声百年发展历史上,要想对相声演员排名可能有所困难,但如果说仅对捧哏演员排名,那这位名家应该毫无争议的第一。
相声界讲究辈分,也形成了门长制度,门长制度类似于武林中的掌门,在同辈的相声演员中,有什么不能决定的事情,都是门长说了算,比如德字辈的门长是裕德隆,寿字辈的门长是张寿臣,宝字辈的门长是赵佩茹,但对于文字辈的门长,1992年,马三立在公开场合,竟然指着李伯祥说;
相声文字辈可谓是名家荟萃,也是相声界公认的名家辈出的一辈,不过相声界文字辈中年龄差距也是非常之大,像最早拜师的赵心敏、苏文茂等是上世纪二十年代人,而马六甲、马小川、谢金等则是典型的八零后,同一辈相声演员,年龄差距却相差五六十岁。
江湖中也要有霸主有大佬,相声自诞生以来便有门长的制度,如第三代门长贫有本,德字辈门长裕德隆,寿字辈门长张寿臣,宝字辈门长赵佩茹,文字辈门长赵心敏等。不过在建国后不兴这套,门长实际上就有名无实了,因此张寿臣就成了最后一位相声界实际的掌门人。
马三立和刘宝瑞都是相声界的大名家,马三立生于 1914年,而刘宝瑞则比马三立小一岁,生于1915年,虽然年龄差距不大,但是两人在相声界却差着一个辈分,马三立师承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属于寿字辈,刘宝瑞师承寿字辈门长张寿臣,属于宝字辈,按照相声界的辈分,刘宝瑞得称呼马三立为师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