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宰相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宰”有主宰之意,“相”有辅佐之意,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时期,宰、相联称始于《韩非子·显学》,但历朝历代所指的官名和职权范围却不尽相同,但是宰相制度延续了一千多年后,最终在明太祖朱元璋手上被彻底废除,那么朱元璋为何要费尽心思废除宰相制度呢?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大大加强了君主专制1368年,就在反元斗争如火如荼之际,朱元璋在今天的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庙号明太祖。明初,出身下层的朱元璋还是不得不全面沿袭了元朝制度。包括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辖全国行政事务。
明代,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朝代,不仅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同步开启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自明至今,历经六个世纪,五百多年的沧桑变迁,西方欧洲踏上了一段崭新的近代史征程,而中国也在这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前行。
文臣、宦官谁才是明朝衰落的主推手?讲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应该先从明朝初年的一项制度的改变说起: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借由宰相胡惟庸谋反,废掉了运行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帝王之权,原来那些在中书省“一手遮天的”的宰相们,再也不能用“奏事不许隔越中书”来限制皇权了。
①众所周知,大明洪武皇帝以“胡惟庸谋反案”为借口,彻底废除了存在数千年的丞相制度。②之后由于后来的皇帝们不堪重负,便相继出现了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制、上书房行走制、军机处制等辅政制度。也确实没再出现“相权威胁皇权”的重大政变,所以很多人认为废相之举大大巩固了皇权,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