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6年2月23日,俄国数学家罗巴切夫斯基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学术会议上,宣读了关于非欧几何的论文《几何学原理及平行线定理严格证明的摘要》。这篇首创性论文的问世,标志着非欧几何的诞生。然而,这一重大成果刚一公诸于世,就遭到正统数学家的冷漠和反对。
近日,天文学家通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及两台 X 射线望远镜相关数据,终于找到存在于超新星 1987A(SN 1987A)中心的中子星。1987 年 2 月 24 日,天文学家目睹了明亮恒星 SN 1987A 的爆炸。
如果要从这样的超新星爆炸中生存下来,地球距离这颗超新星的安全距离应该是多少呢?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学中心的高级天文学家 Dr. Mark Reid说:距离我们30光年左右的超新星爆发,将会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可能会是大灭绝。
大麦哲伦星云的形态类似不规则星系,但似乎有一些螺旋结构的痕迹。有些推测认为大麦哲伦星云以前是棒旋星系,受到银河系的重力扰动才成为不规则星系,因此在中央仍保有短棒的结构。而也正因如此,大麦哲伦星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活跃而且诡异的星系。
【科技讯】7月9日消息,宇宙中,每一颗星球都是独一无二,当这些特别的星球们汇集在一起便形成了更加神奇的星系。星系是宇宙中最大的,同时也是最美丽的天体。下面这也让人惊艳的星系,是否也令你动容了呢?1、哈氏天体哈氏天体(Hoag's Object)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环星系。
本文原载于《环球科学》。撰文 雷伊·贾亚瓦哈纳(Ray Jayawardhana)翻译 谢懿1987年2月24日凌晨,智利拉斯坎帕纳斯(Las Campanas)山顶,伊恩·谢尔顿(Ian Shelton)决定在睡前冲洗最后一张夜空相片的底片。
据国外媒体报道,超新星1987 a(SN 1987a)位于大麦哲伦星云方向,科学家在1987年发现了这颗超新星的明亮闪光,其前身是一蓝超巨星,在进入超新星爆发阶段时,所有的物质开始抛射,是一次较为典型的大质量恒星演化案列。
通过可听化处理——即把多波段观测数据转换成声音,天文学家就能从看似随机分布的数据中识别出潜在的模式和规律。(图片来源:ASTRONOMY:CHUCK BRAASCH; X-RAY:NASA/CXC/CALTECH/S. KULKARNI, ET AL.
核心提示:1987A超新星前身天体是一颗蓝超巨星,这是不对称核坍缩超新星的经典,即一颗超大质量恒星由于自身质量不断增加,导致自己陷入了自己的引力中,发生自身坍缩,这个过程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了超新星爆发。
然而,就没有比中子星密度更高的选手了吗?夸克星的名字十分霸气,夸克是构成质子、中子等基本粒子的更小的物质单元,夸克星顾名思义就是由夸克组成的星体,比中子星体积更小,而密度甚至可以达到中子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绝对是个厉害的角色!
在小说《三体》中,光粒是一种高级文明清理低级文明的常用武器。其原理是通过高动能快速击穿恒星光球层、对流层和色球层,迅速降低内部辐射压,恒星内核物质会在核心压力的挤压下喷出,并随着恒星自转形成环绕恒星的火焰巨树。
宇宙的最后三分钟 04 恒星的末日 1987年2月23日至24日晚,加拿大天文学家伊恩·谢尔顿(Ian Shelton)在智利安第斯山脉的拉斯坎帕纳斯天文台工作。值夜班的一位助理走出办公室,漫不经心地瞥了一眼漆黑的夜空。
哈雷彗星是以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成功计算了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颗从地球上用肉眼就可以定期看到的短周期彗星,在地球上每隔75-76年就会看到它一次,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你一生中将会看到它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