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这天称为“破五”,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这时妇女才可出门上街。过年初五前妇女们一般都不出家门的。放盒子,那是一种把烟花和鞭炮合在一起放的种类,两者结合,彼此呼应。 清时有《竹枝词》专写放盒子:“花灯彻夜是元宵,盒架高支望去遥,最怕层层分不断,连皮带骨一起烧。
编者按:本文为《王振忠说门簿》的上篇,小标题为编者所加,图片都由作者提供。“门簿”之设置,原本是传统政治体制中严防奔竞干谒的一种制度设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仅在许多场合成了一种摆设,而且,一般民众的年节习俗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过年源于原始丰收的祭祀庆典,而拜年则延续了其社交功能。作为岁首朝贺,秦汉以降,乃大盛。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正月为岁首后,“正旦朝贺”便成历朝历代朝廷大年初一的“保留节目”,曹植的《元会》诗描绘的就是君臣之间、官僚之间非常尽兴地开展春节社交的热闹情景。
满族人的节日食品主要有:粘豆包、粘火勺、萨其马、白肉血肠、豆面卷子、苏子叶饽饽、大黄米干饭、火锅等;喜饮喝的酒,主要是自己用大黄米酿造的“米酒”;客人来家拜年,喝的饮料是用炒糊的大黄米、高粱米冲的“糊米茶”。
春节最初的雏形,主要源于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史记》记载,夏代元旦为正月初一,殷商元旦为十二月初一,周代元旦为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规定每年十月初一为元旦。秦朝过年的日期正在秋末,恰适合庆祝丰收,与西俗万圣节的时间接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吃饺子、吃汤圆、全家团圆其乐融融。但你知道满族过大年有哪些习俗吗?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汉族习俗,但又融合了满族特色,凝聚了满族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传统习俗。
春节快乐,恭喜发财!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节日,有很多古老相传的风俗,以满族来说,讲究就不少。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天长日久,汉族许多习俗文化被满族人民所吸收。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满族人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承载着无数的文化习俗,而串亲戚无疑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项。每当春节来临,大街小巷洋溢着喜庆的氛围,人们手提礼物,穿梭于各个亲戚家之间,互道新年祝福,共享团聚的欢乐。
如果厅堂东西长南北窄,那么最尊的座次是坐西向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晚清时,人们依然严格遵循着种种中国特有的礼仪,比如男女的坐相,街坊邻里见面时作揖打拱,相互拜访时的穿着以及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等等都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