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平安。——这是4月3日中国大陆各大网络平台跟帖中出现得最多的一句话。这一天的7时58分,台湾花莲海域发生7.3级地震。目前已造成全台9死821伤。海峡这头,是所有国人期盼同胞平安的心。“祈福每一个在地震中受苦的人能够得到关爱与援助,愿他们早日重返家园,重拾信心。
《乡愁》的成功,归功于余光中深厚的古文修养,“便是对中文的敬爱与责任”。近年来中小学语文课本大幅增加了文言文即古文所占比例,加上国学热和文化自信的需要,古文在国人心中开始变得沉甸甸有分量了。是的,如果说母语是外语的天花板,古汉语则是现代汉语的天花板。那么怎样才能摸到这块天花板呢?
2023年新年伊始,“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其中,第三单元“妙笔生花 写意中华”展出了《乡愁》《永春芦柑》《五株荔枝》诗稿,《乡愁·余光中卷》《中国结》等永春余光中文学馆部分藏品。
“我们写信,贴上邮票,可以飞往地球上任何有人类的地方。但是那时候,如果把人间的邮票都贴到一个信封上,也不能飞越浅浅的台湾海峡。”在福建南端的东山岛,黄镇国是当地最后一位代笔人,几十年间为村人代写寄往台湾的家书800余封,成为联结两岸情感的“海峡鸿雁”。
中新网西安11月3日电 题:“60后”台胞秦巴腹地觅乡愁 扎根40载心安即为家记者 张一辰“我的家庭有点‘特殊’,母亲是台湾人,父亲是大陆人,这就是日后我们家成为第一批回陕西定居台胞的原因。”在陕台胞陶怡秀对中新网记者如是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消息,知名诗人余光中的妻子,古玉的爱好者、收藏者,并曾著书《玉石尚》的范我存,由亲友证实于11月24日晚间逝世于高雄,享寿92岁。
来源:【农民日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表达了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情怀,蕴含着两岸同胞的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农业是两岸交流合作起步最早、基础最好、成效最明显的领域之一。
一湾海峡牵两岸,浓浓深情伴归途。大红灯笼、中国结、“福”字帖……临近春节,福建“小三通”客运码头、厦门机场、福州机场等两岸旅客往来的“黄金通道”处处张灯结彩,“春”意浓浓。各地备足人力、物力,出台服务举措,让台胞的两岸返乡之路温情满满。
中新网福建新闻7月1日电 (王婷)盛夏时节,竹屿湖畔,两岸交流浪潮再起。6月30日晚,实验区举办2023岚台夜话活动,百余名两岸各界人士齐聚一堂,畅叙情谊、洽谈合作,共话岚台融合发展新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赖军,新竹市议会议长许修睿出席活动并先后致辞。
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两岸家书》在两岸漫长的历史中,以“家”为锚点,留下关于“小家”的故事,让两岸青年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具象的理解。
厦门大同中学老师,首次将普通话和闽南话融入朗诵,创新演绎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闽南师范大学供图中新网漳州5月14日电 (廖珍妹)13日晚,以“同声同文 诗必有教”为主题的2023年闽南诗歌节开幕式暨诗歌朗诵会,在福建漳州闽南师范大学举行。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已故台湾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邮票与海峡,在7月18日开播的6集人文纪录片《两岸家书》中,有了更具象化的表达。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日前,台湾民意机构前负责人王金平同家人回到福建漳州祭祖,并参访厦门、莆田、南平等地,引发两岸舆论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