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中国现代出现的新年俗,于1979年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距今已经45年历史了。这些年来,春晚的表演给我们留下诸多经典,而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往往都是是语言类项目,而语言类项目中最使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小品。
每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是最令人期待的,然而近几年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却不再那么令人喜欢。这几年春晚在南方的收视率都不太理想,除了春晚本身有点偏北方的因素外,小品的质量较低也是一个因素。本来人们期待的更多就是语言类节目,现在语言类节目都那么拉胯,人们自然不那么爱看春晚了。
PS:校对生孩子去了,欢迎大家帮忙一起挑错别字,感谢!!!! 各位看官兔年吉祥。 每年春晚都是很多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节目,“春晚的小品越来越没意思了”也是每年定然会讨论的一个话题。 各位同胞,你们之中有多少人自从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以后,没看春晚了? 相信会有很多吧?
“中式美学”在2024年央视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本届春晚出圈的画面大多与之相关:汉、唐、宋、明的吉祥纹样纷至沓来,AR版李白穿越至古城西安与众人唱和《将进酒》,写意舞蹈《锦鲤》“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视觉中国与歌舞类节目相比,语言类节目稍嫌疲软。
本来是上门拘捕,2022年春晚的节目令人惊喜,特别是沈腾马丽的小品《还不还》特别精彩,沈腾将无赖泼皮的样子演绎得淋漓尽致,几个演员的表演丝丝入扣,可以说是比较话剧范的,但比起《扶不扶》好像还差了一点什么,观众反映有一点烂尾,强行洗白变成大团圆了,而本来的结局由于时长不够,只能进行了更改。
一首合唱《难忘今宵》,2023年央视兔年春晚落下帷幕,对于大众关注的语言类节目,数量上保持不变,但是质量却严重下滑了,尽管有着种种限制条件,但实际上创作者们也是遭遇了瓶颈,加上喜剧演员的青黄不接,都造成了当下喜剧类节目的滑坡。
首先,叠个甲,这期内容讨论的小品皆是春晚喜剧小品,并不泛指全艺术品类,我们先简单了解小品这一艺术形式,百度百科是这么解释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然后是我的理解,小品作为一种时长较短的舞台演出形式,需要在短时间内表现尽可能丰富的东西,所以一定是要求短小精炼的,要想在精简的同时足够丰富,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核心稳定,二叙述精准,三节奏紧凑,四表演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