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 年 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在陕北胜利会师,这本是振奋人心的时刻,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超乎想象的艰难处境。陕北地区土地贫瘠、地广人稀,经济极度落后,难以承载红军数万人的吃穿用度。
西安事变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不仅结束了长达10年的内战,而且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事变发生前,红军面临着极大的困难。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长征来到陕北,兵员和物资都极度匮乏。那一年,冬季提前一个月到来。
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陕西西安,伴随着张学良、杨虎城将军的舍命兵谏,中国的局面亦是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蒋的妥协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此达成,国共内战宣布暂停,全国人民终于可以一致对外,一起对抗来自华北方向的侵略者。
西安事变的一声枪响,打破了西安的寂静,改变了我国近代史的进程。蒋介石绝对想不到,自己苦心孤诣的剿共计划,竟会被“亲兄弟”按下暂停键,拉向另一条道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学良、杨虎城甘冒生死,选择了“逼宫”?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氏口头承诺,结束内战,一致对外。在东三省沦陷、何梅协定、红军长征等一系列内外环境中,蒋氏之所以还一意孤行执行他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其心照不宣、难以启齿的死结,就是把红军等红色割据视为最大的心腹之患。
既改变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也使国内其他实力派军阀的态度清晰明朗,最终达一致对外,联合抗日的正确道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时只有四五千人,连同红十五军团,也只有一万人左右。
都知道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成了扭转中国历史的关键点,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被迫联共抗日,才有了日后的国共第二次合作,共赴国难,共同抗日。那么如果没有西安事变,红军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