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家振 武汉报道生产出正宗、有效的中药,离不开中药材种植环节的规范引导;确保中药材产量、质量稳定,离不开对药农的科学指导。如何避免“谷贱伤农”问题重演?如何提升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如何实现中医药价格和价值的平衡,开拓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记得董宇辉在一次直播中曾说过“谷贱伤农”,这句话对我印象深刻,“谷贱伤农”是一成语,初出自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上》:“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
其实,药贱同样伤医,现在很多人说中医没落了,其实和这个原因不无关系。大家都知道中医看诊以“望闻问切”四步为主,即便有其它的疗法也不用动用什么大型机器,一根针、一个罐、一把草可能就是全部“武器”,这样的诊治方式用不了多少钱,这也让很多中医院不得不走上和现代医院融合的道路。
2006年六月份国家提出的,由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共六个省,进行的以国家储备库为依托的烘托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收购工作。粮食部门的托市收购目的是稳定市场粮价、促进农民增收、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农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