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12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随即率领15万步骑大军从范阳南下,仅1个月时间,叛军就攻破了洛阳,从范阳到洛阳全长700公里,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洛阳是唐朝的东都,安禄山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楚,就是直捣两京。
壹·天生将种史思明,祖上是昭武九姓的粟特人中的史姓,当然大唐对他们的源流懒得考据,直接称他们是突厥别部,取名“杂胡”。史思明出身于公元703年营州(今辽宁朝阳市),跟安禄山是老乡,而且他只比安禄山大了一天。俩人同族、同乡、而且是同岁,俩人是发小而且是铁哥们。
但凡是谈起“安史之乱”,大家便会想起,这是安禄山发动的一场兵变,然而在历史上,这场兵变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一起联手而成的结果,那么,为何大家在谈及“安史之乱”时,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安禄山,却很少提及史思明呢?
跟大家聊一下唐朝有名的叛军头领史思明。史思明,宁夷州人,原姓阿史那,名崒干,相貌不扬,通晓六蕃语言,同时也因为骁勇善战,胸怀才略,多次建立战功,很受玄宗赏识,因此唐玄宗赐名“思明”。史思明少年时与安禄山一起在营州柳城长大。成年后,二人仍然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资治通鉴 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公元773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父子四人建立祠堂,称他们为四圣,并且向朝廷请求让自己出任宰相。
他们俩自小就相识,长大后因为出去闯荡所以就各奔东西,但是两个人因为同一个人又在一起,这个人是唐朝当时的范阳节度使张守圭,此人把安禄山收为义子,又机缘巧合把史思明收入麾下效力,如此一来,安禄山和史思明再一次走到一起,此后俩人共同合作,开创自己人生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