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刘俊研究员近年来和国外同行合作,通过仔细分析二叠纪到三叠纪转折时期的全球四足动物记录,最新研究揭示二叠纪晚期的全球降温事件以及最末期开始的升温事件如何塑造当时的四足动物分布格局。
编者按:仰望星空,与日月星辰对话;遨游天际,和山川湖海晤谈;俯身大地,同草木虫鱼私语。“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传播自然资源文化”,7月26日起,红网联合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开设“博学科普站”专题,通过“专家访谈+微宣讲”方式,让自然资源科普知识“活”起来。
三叠纪的时间跨度为 2 亿 4500 万 - 2 亿 800 万年前,这一时期在地球历史中处于中生代的开端。据资料显示,三叠纪时期,温暖的三叠纪始于距今 2.5 亿年至 2.03 亿年,延续了约 5000 万年。
【科技前沿】光明日报南京5月23日电(记者苏雁通讯员姬尊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严重破坏了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导致约81%的海洋生物和89%的陆地生物在很短的时间内灭绝,是5亿多年地质历史中发生的最为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之一。
说起生物大灭绝事件,相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恐龙的遭遇,实际上,在过去的地球上,至少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其中最严重的并不是恐龙所遭遇的“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而是大约2.5亿年前,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回顾和梳理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及理论资源,对于未来艺术学的长久发展,无疑是切实且必要的。基于此,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特举办“中国艺术概念史”系列论坛,拟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概念的起源、范畴、内涵、本质、功能、特征、衍变规律等展开讨论,旨在对“艺术”概念的发生及发展史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然而,这个变化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却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由爬行到直立的变化在主龙类和哺乳动物中独立出现,可能是对三叠纪时地球升温事件的适应,但近年来对二叠纪末期一些足迹的研究似乎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直立行走可能在二叠纪末期就已出现。
美国趣味科学网站8月11日刊登题为《研究称,第六次大灭绝还没有开始,但地球正在快速走向第六次大灭绝》的文章,内容如下:一项新研究发现,目前地球上生物的灭绝速度还不能称得上大灭绝事件,但目前的趋势表明,这最终会成为大灭绝事件。
新华社武汉2月10日电(记者李伟)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宋海军教授团队在我国贵州省贵阳市及其周边发现一个距今2.508亿年的特异埋藏化石库——贵阳生物群。相关研究成果10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贵阳生物群生态复原图在地球上最大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后,地球生态如何发展、重建?谁有幸成为新世界的最早见证者?近日,来自武汉的科研人员揭示了这个秘密。记者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悉,该校宋海军教授团队在我国贵州省贵阳市及其周边发现一个距今2.
中新网武汉6月12日电 (王俊芳)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2日消息,该校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宋海军带领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揭示史上最大灭绝事件中海洋生物形态的演变过程,为理解大灭绝如何重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提供了新见解。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生态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