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两副牙齿,第一副是乳牙,一共20颗,为我们服务到13岁左右。【口腔科普通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专家门诊时间】关超副主任医师:周二上午、周三下午潘慧璋 副主任医师:周四全天李传义 副主任医师:周五全天【专科门诊时间】牙列不齐矫正专科门诊:周五下午
固定假牙是利用缺牙相邻两侧的好牙,把假牙固定其上,患者自己不用自行取戴。固定假牙在镶牙时,先要将缺牙两侧相邻的好牙进行磨改,作为基牙,然后在其上面套上一个牙套,再将两侧连接起来,中间镶上假牙,通过粘固剂固定在两侧的好牙上,像搭桥一样,所以被称为固定桥。
“牙好身体好、吃嘛嘛嘛香”!特别是爹爹婆婆们更加感受到,牙齿对晚年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性。而如今对于缺牙修复的方式五花八门,一旦选择不慎,不仅耗费较大还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甚至因“齿”危及生命。注意:活动假牙卡喉真要命近日,家住江夏的周爹爹70大寿,孝顺的儿女大摆宴席为其祝寿。
“医生,我还有救吗?”作为齿科医生,常常听到老年人这样的“呼救”,满口牙齿脱落,镶假牙几年之后,牙龈萎缩,只能重新再镶一口,新的假牙没坚持多久,又开始松动,吃饭的时候活动得尤其厉害,影响进食的同时,还影响了身心健康。除了戴假牙,满口缺牙患者就没有别的出路了吗?
我们的牙齿就像人生一样,在其为主人服务的漫长岁月里,总是会经历一些坎坷和意外。由于口腔疾病、外力破坏等原因,很多牙齿过早的提前下岗,结束了其和主人相伴终生的愿望。“民以食为天”,在没有它相伴的岁月里,我们如何选择领域一种修复方式,来修复我们损伤缺失的牙齿呢?镶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在很多人眼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即人老了,牙齿松动脱落是正常现象。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知,只要口腔卫生维护好,老年人也可以拥有坚固的牙齿。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牙齿健康设立一个标准——8020,即80岁的老人至少应有20颗功能牙(即能够正常咀嚼食物,不松动的牙)。
根据2017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调查报告显示,全国35—44岁年龄组的人18.6%有未修复的缺失牙,而在65—74岁年龄组,这一比例升高到了47.7%,这反映出我国存在着大量需要进行缺牙修复的患者,但很多人对于选择何种修复体却知之甚少。
吸附性义齿,这类义齿主要依赖于基托与牙槽黏膜间的紧密贴合,通过增大边缘封闭区,形成一个负压封闭腔,利用大气压力产生的吸附作用,使得义齿牢固地固定在口腔中,避免了传统义齿因咀嚼或说话等活动易造成的移动或脱落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