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知,清朝沿袭明制,设立六部为中央行政机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清代六部的排序与明朝大不相同。康熙年间,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在翻阅朝廷档案时,偶然发现了一份奏折,上面记载了乾隆皇帝对六部排序的独特见解。
中国古人在如何保证皇权有效运转如何避免某一权力“独大”方面,其政治智慧是令人叹服的。户部掌握着“钱袋子”,虽然拨款是皇帝最终说了算,但财政预算、决算、拨款细节都是户部负责,吏部得罪了户部也“一分钱憋死英雄汉”,尤其是拨款不及时谁都受不了。
吏部作为中国王朝管理官员的机构,历时悠久。早在汉成帝时置尚书分曹治事,即以“吏曹尚书典选举”,(1)以后历代制度多有变更。(2)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举士与举官混同,故而多用选举之名。自隋唐建立六部始,举士(选才取士)与举官(铨选官员)渐而分途。
自从隋朝创立三省六部制以来,这套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传承了1300多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清朝建立后,在六部中那个设满汉尚书各一人,以满尚书为主官,这样六部加起来一共是12位尚书,满汉各六人,清末成立责任内阁后,原来的六部就不存在了,而是改成了十一部,各部不再设满汉主官,只有一个主官。
清朝入关以后,仿照明朝制度设立了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对皇帝直接负责,属于平行的部门,不过各部门职能不一样,而王朝各阶段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六部的排名顺序是一直在变化的。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自古以来,中国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无处不在。那什么是“礼”呢?先来看看“礼”字的甲骨文写法(见图1):下面像是一架鼓,鼓的上方有树杈或者鹿角之类的装饰,枝杈间还挂了两个串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