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一部电视剧特别火,叫《觉醒年代》,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故事,看着让人不自禁的热血沸腾。那个年代,正是我们国家经过长时间的封闭和挨打后,一批仁人志士睁开眼睛看西方,看世界的年代,也诞生了很多学贯中西的大家。
在剧中先烈们不再是冷冰冰而又遥不可及的名字,而是一个个活生生,有肉体有灵魂的鲜活人物。鲁迅也不是整天板着脸的严肃文学作家,他会气势汹汹地叉着腰,昂着头,瞪着眼,鼓着嘴站在教育部门口举牌子---不干了,只为反对张勋复辟;
该系列片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等党史权威著作对标对表,从一件文物、一个细节切入,进行悬念性设计,通过权威专家讲述,还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想和情怀。
容易让人联想起慈悲的观音,普降甘露,拯救落于世间苦难的人们。山,众多却都不高,虽无多大的知名度却多有些来头:西北方向绵延而来的是会稽山脉,那是道家名士魏伯阳炼丹的场所,他的《参同契》是道家的重要经典,应该就成书于此;
文|论法谈事儿编辑|论法谈事儿《孔乙己》是一篇是鲁迅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诞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直到现在孔乙己中的许多句子,依旧被人们熟知、运用。那么,孔乙己到底是什么人呢?难道只是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吗,那他到底有什么引人深思之处呢?又为什么叫孔乙己呢?
摘要:从发生学的角度,寻绎“科学”概念人格化为“赛先生”一词的历史机缘,大致可知,“德、赛两先生”是五四时期伦理革命、国语改造以及白话文运动合力之下的因缘际会,他们的出现既具有偶发性,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1920年,一个扎着辫子的老者,在重庆寓所接待了来访的英国著名作家毛姆。这次会见,让毛姆印象特别深刻,并在1922年所著的《中国游记》一书中,毛姆以“哲学家”为题记载了他和这位哲学家,也是被誉为中国最后儒者的会面,浓墨重彩的写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