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似乎并不重要了,而二人台受到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河北西部、陕西北部的老百姓喜欢是毫不夸张的,它贴近生活,诙谐幽默,题材广泛,雅俗共赏,不论村前巷口,场院地头,随便有个地方,杨琴一响,四胡一拉,即可开唱,而且道具,妆容简单,用白毛巾把头上一篐,嘴上抺两道胡彩,借一件精神小伙的褂子一披,二大爷的烟杆一拿,嘿!
1963年,二后生出生在乌兰察布商都县的一户农村家庭,3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眼睛不好使,为了养活孤儿寡母,只好改嫁,但是改嫁后他们一家的生活依旧非常贫寒,二后生只有13岁时,家里穷得实在过不下去,只好跟着哥哥学说学唱,兄弟二人靠卖艺讨饭吃,他们兄弟俩经常是农村交流会、红白事宴的常客,渐渐在商都乡下有了一点名气。
“听我给你们唱上几声,红火热闹解解愁闷,给你们开开心……”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管家堡长城脚下一家饭店内,60岁的邓玉祥亮开嗓子,一曲“门楼调”唱得委婉动人。“门楼调”在过去被叫作“讨吃调”,邓玉祥却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将它唱成了“发财调”。
4月25日,乌兰察布日报热线接到市民任先生来电,任先生家住集宁区文化路天恒广场附近,他反映称,最近一个月以来,位于集宁区文化街和工农北路交口的文化廉政广场,每天有大量人员聚集,不戴口罩观看二人台“讨吃调”,不但扰民,也不利于疫情防控,且有小商贩聚集,造成居民开车出入不便。
一个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当汶川大地震和冠状病毒发生之际,并不富裕的董秀每次捐献了1000元人民币。董秀作为乌兰察布东路二人台的传承人,于2022年夏天去世了,但他在舞台上塑造的角色和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笑声,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到本世纪,四十多年来,董秀一直活跃在晋蒙冀接壤地区,老百姓对乡长和县长的名字也许不熟悉,但说起董秀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头条创作挑战赛##寻找热爱表达的你#在内蒙,家里若是有红白喜事,按照习俗,人们会请上一个民间剧团,来家里表演“二人台”。这是一种流行于内蒙、陕西等地的传统戏曲剧种,在2016年入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